“人民咖啡馆”为何选择了景区和商圈?


最近,一家名为"人民咖啡馆"的连锁品牌突然火了,却又以一种不太体面的方式"翻车"了。这一切,要从它那个听起来格外响亮的店名开始说起。

走在上海等城市的街头,你可能会偶遇这样一家店:复古的搪瓷缸、印着五角星的购物袋、充满怀旧气息的装修风格,再加上"人民咖啡馆"这个自带分量的招牌,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莫非是哪个国营老字号焕发了新生?事实上,这家看起来"又红又专"的咖啡馆,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业新秀,它的母公司将门店开进了全国18个省份、20个城市,足足有近30家直营店。

问题恰恰出在这个看似巧妙的命名上。"人民"二字,在我们的共同记忆里,总是与"人民大会堂"、"人民日报"、"人民医院"这些具有公共属性的机构联系在一起。它代表着一种庄严的承诺,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情感。但当这个词被注册成商标、印在咖啡杯上、成为网红打卡的噱头时,很多人本能地感到不适——就像看到有人把祖传的珍宝当成了夜店的装饰灯,看似新颖,实则是一种冒犯。

这场争议在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发声后达到了高潮。评论直指其营销"无底线",是"噱头经济"的变种。更关键的是,法律专业人士发现,这家公司的操作存在硬伤——他们多次申请"人民咖啡馆"商标均被驳回,实际持有的只是"潮人民咖啡馆"等商标。这意味着,它在店面招牌上直接使用"人民咖啡馆"的做法,本身就游走在违规的边缘。

深究下去,这场闹剧暴露的其实是当下一些创业者的通病:过于沉迷概念包装,却忘记了商业的本质。他们给自己冠上"主理人"的头衔,编织着动人的品牌故事,营造着虚假的优越感,却忘了消费者最在乎的永远是:产品好不好?服务到不到位?价格实不实在?当一个打着"人民"旗号的咖啡馆,把门店主要开在景区商圈,售卖着几十元一杯的咖啡时,它离真正的人民——那些在工地上挥汗的劳动者、在写字楼里加班的上班族、预算有限却需要提神的学生——已经太远太远了。

说到底,"人民"二字重若千钧,它不是也不能成为任何人生意经里的流量密码。这场"人民咖啡馆"的闹剧,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商业社会中符号滥用与价值空心化的隐忧。真正的"人民咖啡馆"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许它不必如此光鲜亮丽,而是应该出现在每个普通人需要的角落,用一杯实惠的好咖啡,温暖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清晨与深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美食   景区   商圈   咖啡馆   噱头   商标   闹剧   商业   招牌   人民大会堂   又红又专   咖啡   人民日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