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制裁俄罗斯,特朗普考虑对中国印度加税500%?美国自己也受不了

7月14日,特朗普表示将就“俄罗斯问题”发表一项“重大声明”。这一消息迅速引爆全球舆论。人们纷纷猜测,这是不是意味着,美国真的要动用那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中国和印度商品加征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

这一切的起点,还得从一项名叫“格雷厄姆法案”的议案说起。2025年7月7日,美国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在国会推进了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提案。

这份法案明确指出,凡是继续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却未向乌克兰提供援助的国家,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将被征收500%的二级关税中国和印度赫然在列

这个提案不是空谈,更不是炒作。格雷厄姆表示,法案已经获得82至84位参议员的支持,具备“强大立法基础”。他还透露,已亲自向特朗普汇报,并得到了“当场认可”。

一场关于能源、博弈、制裁和全球秩序的角力,就此拉开帷幕。如果说这是打击俄罗斯的“杀手锏”,那代价之高、牵涉之广,足以震撼全球市场。俄罗斯当前最主要的财政来源正是石油与天然气的出口,中国与印度是其最大买家。

根据5月数据显示,中国日均从俄罗斯进口196万桶原油,占总进口量17%;印度则创下历史新高,日均进口210万桶,占比近四成。

这显然不是一个小数字,而是牵动世界能源价格的大动脉。特朗普团队的算盘打得很精:通过对中印施压,切断俄罗斯的“财政输血管”,从而在乌克兰问题上逼普京就范。

但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就在7月初,美国与印度刚刚敲定了一项临时关税协议,明确印度出口商品关税不超过20%。刚签完协议就准备翻脸,将税率提高到500%?这不仅是外交上的自相矛盾,更是对自己“印太战略”的彻底打脸。

尤其是印度方面,7月2日,印度外长苏杰生亲赴华盛顿,与格雷厄姆接触并“表达印度立场”。他表示,印度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希望美方“理解现实”,甚至寄望“船到桥头自然直”。

这种“温和求情”的姿态,被不少人解读为软弱与幻想。印度的战略单纯体现在,它仍然相信“自己是美国朋友”,不会被像中国那样对待。可现实却可能狠狠打脸——美国的利益永远优先,哪怕是盟友也躲不过制裁的风暴。

与印度不同,中方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是基于市场规律和主权平等,“不针对第三方,也不接受任何第三方干涉”。对于美国的所谓“长臂管辖”,中方已明确表示——不接受、不承认、不配合。

要知道中国并不是第一次面对来自美国的极限施压,也早已识破这种“威胁-交易-再威胁”的套路。面对格雷厄姆法案,中国没有妥协,更没有示弱。相反,中方加快稀土出口审批、继续深化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并与美国保持高层沟通。

中美外长在吉隆坡东盟会议上举行了简短但“具有建设性”的会晤,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为9月可能召开的中美元首峰会做铺垫。

如此关键时刻,特朗普若真挥出“500%关税”的重拳,无异于自毁桥梁。不仅如此,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在普京罕见进行为期四天的访华期间,中俄双方在能源、金融与安全领域展开深度交流

有分析指出,面对美方步步紧逼,中俄正在加快“去美元化”步伐,人民币、卢布在能源结算中的使用比例正在悄然上升。

这背后,是一场全球金融格局的暗战。长期以来,美元在全球能源结算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也借此在全球范围内施加金融制裁。

但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尝试本币结算,这种霸权正在被逐步侵蚀。如果美国真的对多个主要经济体同时动用“二级制裁”,只会加速这一趋势。

这正是格雷厄姆法案被称为“双刃剑”的原因。一旦启动,不仅俄罗斯受伤,全球能源市场将陷入剧烈震荡,而美国本土也将迎来“买单风暴”。

目前国际油价已处于高位,若中印两国因压力减少俄油采购,市场供应将迅速收紧。一旦油价突破100美元/桶,通胀压力将席卷全球,美国民众也难以承受高昂的生活成本。

特朗普,真的能承受这一连锁反应带来的政治代价吗?2026年,美国大选年将至,通胀问题无疑将成为选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若因贸然实施制裁导致油价飙升、物价飞涨,特朗普的选情恐怕也将受到严重冲击。

正因如此,尽管格雷厄姆法案在国会推进迅速,特朗普却迟迟不肯“落锤”。他在不断释放模糊信号,制造不确定性,试图通过威压手段换取谈判优势。

这种做法,在外交层面被称为“极限施压”,实则是一种“高压谈判术”。特朗普希望通过制造心理压力,让中印主动做出让步,减少对俄采购,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一次,特朗普可能打错了算盘。

中国早已明白,一旦妥协,只会换来变本加厉的讹诈。印度虽有犹豫,但也开始意识到,与其被动应对,不如寻找区域合作的新路径。

美国若执意推动该法案,不仅将面临全球市场的反弹,还可能引发盟友内部的分裂和争议,甚至彻底搅乱全球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内部也对该法案持保留态度。白宫在格雷厄姆提出法案后,并未立即表态支持,也未作出澄清。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在“让子弹飞一会”,观察市场和舆论反应。市场的沉默,其实正说明这场风暴的“政治操弄”本质。

如果该法案真如其表面那样强硬,资本市场早已掀起波澜。但如今风平浪静,反而侧面印证,这更像是特朗普的一张谈判筹码,而非真正准备动用的“核武器”。

当然,即便是“吓唬工具”,其威力依旧不可小觑。格雷厄姆本人曾直言:“我要做的,就是给特朗普一个他现在还没有的工具。”一旦法案通过,是否实施完全由总统决定。这种“总统豁免条款”,也让法案变得更加政治化、工具化。

从“贸易战”到“能源战”,美国的外交策略越来越倾向于工具化、极端化。但越是走极端,越容易失控。

这场看似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博弈,实则已演变成一场牵动全球的经济战争。它不只是中国与美国的博弈,更是各国如何捍卫自身利益、抵御霸权干预的一场集体抗争。

一旦格雷厄姆法案真正落地,全球能源格局、贸易格局乃至货币体系都将发生剧烈重构。而美国,未必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中印是否会屈服?俄罗斯是否会被孤立?美国是否敢真正动手?从目前来看,这更像是一场气势汹汹的心理战,而不是立刻就要爆发的冲突。

真正的答案,还要看接下来几个月的博弈走向。特朗普想借“500%关税”撬动世界,但这把锤子,若砸偏了,也可能砸到自己脚上。

信息来源:

[1]俄媒:特朗普承认俄罗斯能成功应对制裁,并称普京很“专业” 环球网

[2]美议员放话:特朗普同意了,买俄油,中印加税500% 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财经   印度   俄罗斯   美国   中国   法案   能源   全球   关税   市场   乌克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