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木兰县大山深处的“红色堡垒”

来源:【冰城+】

鸡冠山密营遗址储藏窖。

从木兰县城出发,在东北方向30公里的大山深处就是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所在地。这里南望松花江、背依小兴安岭,曾是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的重要根据地。“据木兰县志记载,这里曾发生100多次战斗,赵尚志将军在此掀起抗日高潮。”木兰县老促会副秘书长孙宏告诉记者。

壕沟与交通壕构成完整防御体系

在鸡冠山密营遗址公园大门不远的一处坡地上,长200米、宽近1米、深半米至1米的弯曲坑道十分醒目。那是抗联密营防御体系中的锯齿形交通壕,俗称“蛇形阵地”。至今,这样的防御阵地已发现多处,最长的近400米。

继续向前,就到了火烧营储藏区一号储藏窖,这是一个深不到两米的圆坑。“目前,这样的储藏窖一共发现了15个,可储存供几千人食用的蔬菜等食品。”孙宏介绍,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包含军事设施、林下军垦设施、粮仓、后方基地等,通过壕沟与交通壕构成完整防御体系。鸡冠山密营遗址发现了大转山密营、小转山密营等10处核心遗址,涵盖军事设施与后勤保障体系。簸箕掌遗址发现房址、水井等密营遗址遗存,保存有完整的战壕网络。遗物等实物印证了抗联部队“边战斗边生产”的生存模式,遗址内发现的生产工具与防御工事,反映了抗联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万余件文物见证浴血抗战岁月

截至目前,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已发现抗联文物1万余件。党史、军史、抗联史专家一致认定:该遗址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集作战、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军事设施,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东北抗联遗址面积较大、功能较全、军事设施较完备、历史遗迹较多、全国罕见的战迹地。

已发现的抗联文物中有大量的掌起子、钉漏子、掌锤……木兰“老于家铁匠炉”后人回忆:“打日寇那些年,几乎每个冬天,爷爷都要上鸡冠山待上1个月,给抗联战士的马匹挂马掌。”“战迹地”发现的铡刀、马镫、马嚼子等是抗联骑兵队伍的标配;材质各异、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烟袋锅等实物是当年抗联战士使用的,有的是用子弹壳做成;铁锹、锄头、镐把、镰刀、一尺多长的帐篷钉等,是抗联队伍建造密营和军垦生产的工具。

现场发现了日军75毫米榴弹炮弹残片、三八式步枪子弹、轻机枪弹排、军刺,还有抗联队伍俗称的“老母猪炮”、赵尚志队伍中仅有的几个大型土枪“大抬杆”,以及抗联战士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鸡冠山密营遗址发现的大批抗联文物锈迹斑斑,既是抗联战士与日寇生死相搏的遗存,更是那场正义与邪恶较量的物证。

赵尚志曾在此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

木兰县志记载:木兰的抗日斗争在抗日战争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庆城特支在木兰县王大板子屯建立中共木兰分支部,领导抗日活动。1932年,木兰县党员、团员及进步青年纷纷加入到张甲洲、赵尚志的游击队,参加了攻打巴彦县城、东兴县城(现木兰县东兴镇)战斗;5月4日袭击了日军广濑团第二战队;7月至8月马占山率军转战东兴、鸡冠山一带与日军激战……

1936年,赵尚志将军率部西征巴彦、木兰、庆安、铁力,创建了以鸡冠山为核心的山地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日救亡运动大兴。

1938年以后,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继续在木兰县开展抗日斗争。遵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东北抗联第三路军许亨植领导创建了巴木东抗日救国会,总人数千余人。4月,许亨植率领50余名战士袭击了木兰县大青沟三合店伪警察部队,消灭敌人20余名。1942年6月7日,张瑞麟率领小分队夜袭木兰县欢喜岭日本开拓团。

1942年3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4月5日陕北《解放日报》刊发了题为《白山黑水间抗日军活跃》的文章,提到木兰县等地被抗日义勇军所克复,印证了木兰县抗日根据地在东北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浩气长存,铁证为鉴。如今木兰鸡冠山密林中留下的“红色堡垒”,不仅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白山黑水间的铮铮报国志、猎猎中华魂。

张士强 莫海霞哈尔滨日报记者罗彦坤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历史   木兰县   哈尔滨   堡垒   深处   红色   鸡冠   木兰   遗址   交通壕   东兴   发现   巴彦   战士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