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欧洲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颇为荒诞的规律:意大利往往就是那块“冥灯”。一战时期,他们先是与德国并肩,等到局势吃紧,立刻翻脸背刺,结果德国惨败;二战时期,他们又被希特勒的虚张声势迷惑,再度押宝德国,最后依旧在战局中途掉头,自己全身而退,却让德国被分裂瓦解。这个历史惯性,仿佛一枚烙印——意大利站在哪一边,哪一边最后必定要倒霉。
如今的局势让人忍不住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自9月22日以来,欧洲各大国几乎都承认了巴勒斯坦政权,试图在中东局势上重新找回平衡。德国出于二战时期的犹太屠杀历史负担,不敢公开转向,但也心知肚明只能保持暧昧。而意大利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它没有和多数国家站在一起,而是紧紧跟随特朗普的脚步,为以色列站台。对外界而言,这一幕就是“意呆利”本色的再次展现。
在这一切背后,梅洛尼的个人表演尤为典型。8月18日,她与几位欧洲领导人一同护送泽连斯基去白宫。就在这场对话中,特朗普突然抽身去给普京打了40分钟电话,把和泽连斯基会晤的细节都原封不动通报给了莫斯科。回到谈判桌时,他还当众调侃意大利总理,说历任意大利总理的寿命都短,但梅洛尼是个意外,或许能撑得更久。
面对这番“玩笑”,梅洛尼先是挤出微笑,但还是忍不住偷偷翻了个白眼。和特朗普相比,她在6月16日的G7加拿大峰会上面对马克龙时就毫不掩饰了。两人交谈后,梅洛尼当着镜头就翻了一个夸张的白眼,仿佛要把轻蔑摆在台面上。这些场景透出她的微妙态度:对美国再不满也得装模作样,对法国却干脆翻脸不认人。
如果只看外交小动作,或许还能用“个性”来解释,但意大利国内的困境才是真正的死穴。2023年,该国经济增长率仅0.7%,高通胀、高利率把整个社会压得喘不过气。到了2024年,尽管欧洲央行屡次降息,但外部需求疲软,意大利经济仍旧止步不前。南北差异像伤口一样撕裂社会,失业率上升、治安恶化,底层民众怨声载道。与此同时,老龄化危机正在掏空社会根基: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23%,劳动力短缺与养老金负担像两块巨石,压在国家未来的路上。
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下,意大利的对外动作更显荒唐。9月24日,他们信誓旦旦宣布将派遣一艘护卫舰,与西班牙共同为“全球坚韧船队”护航,把物资送入加沙。那一刻,外界一度以为意大利终于硬气了一回。然而仅仅过了六天,9月30日,国防部突然撤回命令,理由竟然是担心护航行动会破坏特朗普推动的所谓和平计划。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转身却是彻底退缩,这种自打脸的外交姿态,让人觉得他们不是“铁娘子”,更像是“纸糊娃娃”。
相比软弱的政府,意大利民众倒是表现出少有的坚决。10月3日,全国爆发罢工,超过100个城市、200万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对以色列采取更强硬的态度。首都罗马抗议人数达到30万,在米兰甚至发生了与警方互掷物品的冲突。民意汹涌,但梅洛尼冷冷一句“这不过是一场伪装成革命的长周末”,彻底点燃了不满。更早在5月19日,绿党领袖博内利就曾在议会上怒斥她“身为母亲却对加沙儿童毫无同情”,结果她同样翻了个白眼作为回应。这样的冷漠,不止让人失望,更让人心寒。
对比之下,默克尔的背影显得分外清晰。2015年,当叙利亚难民潮涌入欧洲时,默克尔顶着巨大压力接纳了110万人。虽然支持率暴跌,但她用这种近乎悲壮的姿态,来偿还德国在二战中的血债。这种政治家格局与担当,梅洛尼无论再执政十年都学不来。她擅长的,也许只有在镜头前的妆容管理和白眼翻飞。
于是,当梅洛尼选择继续追随特朗普,与以色列站在一起,结局几乎是注定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意大利一旦下注,往往意味着那一边会走向衰败。如今无论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是“五眼联盟”,几乎都在背刺美国,只有特朗普在苦苦支撑。而意大利,这个“冥灯”一样的盟友,偏偏挑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力挺。
问题在于,这种忠心从来不可靠。当意大利发现继续站队美国会损害自身利益时,他们一定会像历史上无数次那样迅速倒戈。今天喊着支持,明天可能就转身投入另一方怀抱。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意大利的笑话不会停止,而梅洛尼的表现,也注定只是这出闹剧中最显眼的一幕。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