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米限高令落地,从拆不动到修不起,4000万套高层住宅该何去何从

曾几何时,高层住宅是城市现代化的名片,是许多人眼中一览众山小的身份象征。

住得越高,仿佛意味着地位越高、生活越优越,这种认知让无数家庭掏空积蓄投身其中。

随着房龄增长与政策转向,这些曾经的空中楼阁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机,从居住体验到资产价值都出现明显滑坡,让承载着三代人希望的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从“摩天崇拜”到“80米天花板”

2018年那会,全国的高楼就跟雨后春笋似的往上冒。

武汉的江边,60层的住宅楼一栋挨着一栋,站在马路上抬头望,阳光都被挡得严严实实。

深圳白石洲更夸张,村民们见缝插针盖楼,有的楼间距窄到打开窗户能伸手碰到对面阳台,就为了多隔出几间房出租。

当时住建部其实已经出过“住宅不宜超80米”的建议,可没人当回事。

地方上要冲城镇化率,开发商觉得高容积率地块最划算——同样一块地,盖30层比盖10层能多卖一倍的房子,利润翻番的买卖谁不做?

购房者也没得选,市面上全是超高层,想买房只能硬着头皮上车。

而转折点出在2020年,国家开始动真格了。

先是明确限制500米以上超高层,接着250米、100米的红线也划了出来。

到了2025年5月1日,新规直接拍板:住宅不得超过80米。

政策一转弯,市场立马变了天。

土地市场上,高容积率地块的占比从2018年的40%跌到现在的15%,以前抢着要的“黄金地块”,现在没人敢轻易下手。

万科、保利这些头部房企也赶紧转型,把精力放在8-16层的洋房、小高层上,有的甚至把已经挖好坑的超高层项目拆了重建。

最明显的还是购房者的态度,前段时间有机构做了个调查,83%的年轻人选房时直接把超高层排除在外。

为啥?不只是因为居住体验差,更怕的是藏在暗处的安全隐患。

高层住宅的“中年危机”

首当其冲的就是火灾。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国内主流的消防云梯,最高只能到17层,要是30层以上的超高层着火,消防员根本没法从外部直接救援,只能靠楼里的消防设施和居民自救。

更让人担心的是,超高层火灾数量这几年一直在涨。

2021年的时候,全国超高层住宅火灾才4000多起,可到了2024年前8个月,这个数字就飙到了3.6万起,差不多是以前全年的9倍。

除了火灾,电梯更是超高层住户的“心病”。

一般来说,电梯用个10年就开始频繁出故障,小毛病不断,要是想彻底更换,一部电梯就得花上百万,一栋30层的楼至少要装3部电梯,光换电梯就得三四百万。

这笔钱从哪来?大多得靠业主凑,可偏偏很多小区的业委会都搞不起来。

最后这事就一直拖着,业主们只能天天跟“故障电梯”赌运气。

更让业主心疼的是房价。

超高层贬值速度特别快,一般买了之后3年,贬值率就能超过15%,反观8-16层的低密度洋房,不仅不贬值,还能有30%左右的溢价。

不过,现在80米限高令落地,新的超高层不让建了,可之前已经建起来的4000万套超高层住宅该怎么办?是拆了重建,还是翻修?

从“拆不动”到“修不起”

先说说拆迁这条路,基本可以直接排除。

一栋30层的高层,少说也有300户人家,每户拆迁补偿按当地房价算,随便一栋楼就得几亿甚至十几亿,开发商算完账根本不愿意接手。

而且高层住户多,意见难统一,有的想要现金,有的想要回迁房,光协商就能耗上几年,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可维修的话也很焦虑,现在很多2000年后建的高层,维修基金已经所剩无几,再过20年,几乎所有高层的维修基金都会见底。

到时候电梯坏了、管道堵了,连维修的钱都凑不出来,陷入“越修不起越破败,越破败越没人管”的死循环。

不过,4000万套高层的命运也不是完全一样,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

能保值的高层,大多集中在核心地段,比如一线城市市中心,或者有优质资源的江景房、学区房,再加上好的物业公司管理,房价还能稳住。

就像上海黄浦江边上的一些高层江景房,虽然楼龄有10年了,但因为能看到一线江景,而且物业维护得好,二手房价格比旁边的小高层还高。

也有一些高层找到了新出路,广州去年就回购了一批位置不错但入住率低的高层住宅,重新装修后改成青年租赁房,租金比周边市场价低30%,很快就租满了。

北京也有试点,把一栋20层的老高层拆改,去掉中间几层,改成6层的矮楼,增加了电梯和公共活动空间,改造后住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但那些没资源、没地段的高层,日子就不好过了,未来很可能变成“新型贫民窟”。

比如一些三四线城市郊区的高层小区,周边没学校、没医院、没商场,入住率不到40%,电梯经常坏,楼道里到处是垃圾,房价已经跌到几年前的一半,还是没人买。

有业主说,现在想卖都卖不掉,只能自己住着,可看着小区一天比一天破败,心里也没底。

面对这种情况,政策层面也在想办法。

现在不少地方开始建立维修基金透明机制,业主能随时查到基金的使用情况,避免被挪用;同时把高层住宅的消防设施纳入日常体检,每半年检查一次,有问题及时整改。

这些措施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至少能缓解部分困境。

对个人来说,如果有条件,最好还是置换到低层住宅,比如洋房或者小高层,居住体验更好,也更保值。

如果暂时没法置换,就得主动参与小区维护,积极加入业委会,监督物业工作,按时缴纳物业费和维修基金,别等到问题严重了才着急。

结语

其实从这些年的变化能看出来,大家已经不再盲目追求“摩天大楼”,而是更看重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这种从“摩天崇拜”到“宜居理性”的转变,对未来的住房市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但如何让这4000万套高层住宅里的上亿人,都能住得安心、住得踏实,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财经   何去何从   高层住宅   高层   电梯   火灾   业主   地块   住户   洋房   房价   小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