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简文化展”4月25日起在山东博物馆三楼15号展厅开展,本次展览以馆藏银雀山汉简为媒,首次全面展示银雀山汉简内容,其中不乏重量级精品。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传世本共十三篇,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著作。作者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帮助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孙子兵法》最早的手抄本,包括传世本十三篇及佚文五篇,其中佚文《见吴王》记孙武见吴王阖闾,以兵法试诸妇人之事,与《史记·孙武传》的记述基本相符。
《孙膑兵法》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军事家,因其在齐国取得卓越军事成就和深远影响,被后世尊称为“齐孙子”。《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后失传。1972年,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重见天日,内容多为孙膑用兵之事和论兵之言,包括《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十六篇,均为佚篇。
《六韬》
商周之际著名的军事家吕尚,字子牙,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太公”,西周初期封于齐。太公的兵法《汉书·艺文志》称《太公兵书》,后世称为《六韬》,分文韬(治国用人)、武韬(用兵)、龙韬(军事组织)、虎韬(战争环境及武器与布阵)、豹韬(战术)、犬韬(军队的指挥训练),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银雀山汉简的出土,证明了传世《六韬》有所本。银雀山汉简《六韬》只见论政部分,而无论兵的篇章,其原始状态可能与后世《六韬》体系不同,而是近于《汉书·艺文志》太公诸篇那样的篇章集合。
“召氏十斗”陶罐
1972年银雀山二号墓出土。关于墓葬的主人,由于材料缺乏,不能做出确切判断。该陶罐肩部刻有“召氏十斗”四字,“召氏”可能是墓主姓氏,也可能是赠送人的姓氏。
《相狗方》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相狗之术,作为古代人们挑选优质犬只的一种方法,其历史同样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相狗之术,《周礼·天官》载有“犬人”一职:“凡相犬牵犬者属焉。” 《吕氏春秋·士容篇》:“齐有善相狗者”。银雀山汉简《相狗方》记载了根据狗的头、目、肩、脚、颈、膝、毛等部位及起卧等姿势来识别狗的优劣的方法。简文中多次出现“及大禽”“及中禽”等语句,预测了狗在追击禽兽时的潜力,反映了古人相狗的主要目的所在。《汉书·艺文志》记有“《相六畜》三十八卷”,当包括相狗的内容,而阜阳汉简也有《相狗经》,足见汉代相狗之术已相当成熟。
《七年视日》
古代有按年月日干支顺序排列的日历,使用者通常在日历上记录重要事件或者行程,类似于今天的“备忘录”,当时叫“质日”“视日”,也曾被称为“历谱”。银雀山汉简《七年视日》共32枚,为汉武帝建元七年(前134)(即元光元年)全年的日历。第一简记年,第二简记月,以十月为岁首,置闰九月于岁尾,共十三个月,实证了汉太初改历之前使用的是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第三至三十二简记日。除记冬日至、夏日至、立春、立秋等节气,还注有腊、初伏、中伏、后伏、反支等历注。其所记的晦朔干支,是年十二月、正月均蝉联大尽,而宋《资治通鉴目录》误以为小尽。《七年视日》的出土,订正了千年来沿袭之误,对考订历史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书刻工具
这套春秋书刻工具共计27件,是一套用于制作简牍的工具,1978年12月出土于山东薛国故城2号墓(春秋早中期墓)。这套工具从破竹(木)、制片、刮削、修正到组装等功用一应俱全,包括铜斧1件、铜锛2件、铜锯2件、铜凿4件、铜削刀7件、铜刻刀2件、铜刻针4件、铜钻2件、磨石3件。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套保存完整的春秋书刻工具,为研究春秋乃至西周晚期的书刻工具及其制作技术,提供了一套完备的实物资料。
记者:钱欢青 编辑:曹梦佳 校对:杨荷放 摄影:黄中明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