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冷,很多人开始忙着进补——炖羊肉、煲鸡汤、煮阿胶,生怕身子扛不住冬天。可有些人补着补着,反而觉得胸口闷、喉咙堵、体检报告上的结节囊肿还变大了。
其实,在中医看来,结节、囊肿并不是突然长出来的,而是身体长期堵出来的结果——痰湿积聚、气血不畅、肝气郁结,时间一长,就成了有形的疙瘩。冬天是藏的季节,阳气内收,气血运行缓慢,正是调养体质、清理淤堵的好时机。
一、吃对三类食物,给身体清淤排毒

1、宜补肾:黑色食材是天然暖炉
人到中年,最怕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夜尿频繁,这些是肾阳不足的表现。而肾阳就像体内的小太阳,太阳旺了,血液才能流畅,痰湿瘀血才不会堆积成结节。建议多吃黑色入肾的食物:
· 黑豆 :煮粥或打豆浆,补肾益精;
· 黑芝麻 :炒香磨粉,早晚冲糊,润肠又乌发;
· 核桃、板栗 :温肾助阳,每天一小把即可;
· 枸杞 :泡水喝,搭配几粒红枣,温和滋补不燥热;
· 羊肉 :可适量炖汤,但不宜天天吃,避免上火。
这些食材价格不高,家常易得,关键是适合长期调养。
2、宜健脾:根茎类食物助消化、断痰源
很多人一入冬就忙着进补,结果补完肚子胀、舌苔厚、大便粘马桶。这不是补得好,是脾胃运化不动,反而生出更多痰湿。记住一句话:脾好,才能化浊;脾虚,越补越堵。推荐几样接地气的健脾食材:
· 山药: 蒸着吃或煲汤,健脾补肺固肾,老少皆宜;
· 红薯、南瓜: 代替部分主食,暖胃通便;
· 胡萝卜: 富含胡萝卜素,炖肉更香也更好吸收。
尤其是山药,被称为平价人参,特别适合中老年人日常食用。
3、宜润燥:滋阴食材防内热外寒
冬天屋里暖气足,外面寒风刺骨,最容易出现外寒内热,白天怕冷,晚上口干、喉咙痛、睡不安稳。这是阴液亏虚的表现。津液不足,血液黏稠,痰湿更容易凝结,结节也就更难消散。这时候要多吃些润燥清内的食物:
· 白萝卜 :顺气消食、化痰散结,冬吃萝卜赛人参;
· 莲藕 :清热生津,炖汤清甜可口;
· 银耳百合羹 :加点冰糖,睡前喝一小碗,润肺安神;
· 梨子炖水 :咳嗽咽干时来一碗,缓解明显。
尤其是白萝卜,既能助消化,又能平衡冬季温补带来的油腻感,是家家户户都该常备的平民良药。
二、3类食物,立冬后一定要少吃

1、忌生冷寒凉
冰淇淋、冰饮料、凉拌菜、生鱼片……这类食物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阳气一弱,水湿运化不动,寒凝血瘀,结节只会越长越多。尤其早晨空腹和睡前,绝对不能碰凉的!
水果也要讲究:西瓜、梨、柿子偏寒,一次最多吃几口,别当饭吃。体质偏寒的人,最好加热后再吃。
2、忌油腻甜黏
年糕、汤圆、炸丸子、奶油蛋糕、红烧肉……这些食物虽然香,但太难消化,极易加重脾胃负担,助湿生痰。有些人吃完胸口闷、脑袋沉、舌苔白腻,就是身体在发出警告:你补错了方向!
记住: 真正的养生,不是大鱼大肉,而是吃得清爽、消化得动。
3、忌发物与高碘
已有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等问题的朋友,更要警惕两类食物:
发物: 如虾蟹、公鸡、羊肉(过量)、韭菜、辣椒等,容易引动内热,诱发或加重病情;
高碘食物: 海带、紫菜、海藻、虾皮等含碘高,甲状腺结节患者应严格控制摄入。
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要有节制,别当成日常菜肴天天上桌。
三、中老年人平安过冬的3大秘诀

秘诀一:保暖从头脚抓起
寒从脚起,风从颈入。脚部受凉,全身血管收缩;头部受风,易引发头晕、血压波动。建议:
· 每晚用40℃左右热水泡脚15分钟,可加艾叶或生姜,促进血液循环
· 出门戴帽子、围围巾,尤其刮风天
· 睡觉时穿袜子,护住脚踝
小小的习惯,能大大减少关节痛、感冒、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秘诀二:早睡晚起,顺应天时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天黑早点睡(9–10点),太阳出来再起床(7点后)。这不是偷懒,是顺应自然规律,养护阳气。睡眠充足,免疫力强,身体才有能力自我修复。
秘诀三:运动要缓,出汗要少
冬天不适合剧烈运动。跳广场舞可以,但别跳得太猛;快走没问题,但别大汗淋漓。出汗太多,阳气外泄,违背冬藏原则。推荐:
· 太极拳、八段锦:动作柔和,疏通经络
· 室内慢走、原地踏步:每天30分钟即可
· 运动以微微发热、略有汗意为度
坚持下来,气血通畅,精神也会越来越好。
来源:四季养生知行录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