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宫的西贝 也许会傻人有傻福

引言

当所有人都在嘲笑西贝“挥刀自宫”时,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注意力成为硬通货的时代,被议论本身就是一种资产。

西贝用一次看似自毁的公关,把品牌从“好吃但贵”的餐饮赛道,强行拖进了社会情绪与公共伦理的试验场。

伤口越大,叙事空间其实也会越大。

无心插柳的深潜式植入

老罗手撕西贝的帖子,三天阅读量破 4 亿。

如果西贝当时选择“道歉+整改”的标准流程,舆情会在一周内消散;如果直接选择置之不理,舆情大概率来也匆匆去更匆匆。

但西贝偏偏拒绝滑跪,把一次虽有点不普通,但归根结底不过是个吐槽,升格为“餐饮行业大地震”的公共议题。

结果,西贝从“一个卖筱面村的”升级为“那个被网暴的”——身份标签被重构,话题寿命被强行续费。

在流量成本动辄百万的时代,西贝用一种其他形式的代价,买到一张长期入场券,今后每当再讨论“预制菜”时,西贝都会被当作经典案例拉出来复盘。品牌曝光从“买流量”变成“被研究”,这是任何广告都换不来的深潜式植入。


从“情绪靶子”到“伦理磨刀石”

事件最高峰时,西贝微博评论区单日涌入 28 万条骂声。但舆论场有一条铁律:情绪退潮后,理性就会开始补涨。

高校新闻课堂、管理培训班、法律沙龙开始把西贝案例写进教案:

• 预制红线到底该画在哪?

• 消费者有没有“审判”企业价值观的权利?

西贝成了公共伦理的“磨刀石”,各方观点都在借它开刃。当品牌被不同学科轮番解剖时,它就从“坏人”变成了“问题”——而问题可以被改善,坏人只能被消灭。

西贝因此获得“可迭代”的身份,这是危机公关里最稀缺的逃生舱门。

预制“受害者”叙事,拿时间等待反转

很多事,一旦“惩罚过度”的体感浮现,舆论就会自我纠偏——人类天生同情弱者。

西贝尝试了几次花钱洗白,结果越做越错,索性现在就只是静静等待叙事重心从“企业作恶”滑向“企业有点冤”。

下一次再提到西贝,除了想起那个“傲慢餐饮巨头”,人们也会想起“那些被网暴到不敢说话的店员和被咄咄逼人到无所适从的牛马打工者”。

情感账户从赤字转向盈余,只需要一次“受害者”移情。


用“行业挡刀”换取江湖口碑

西贝事件后,整个高端餐饮圈集体噤声,因为大家都清楚:碗里谁没点黑历史?西贝率先被拖出来“祭旗”,等于替全行业挡下最锋利的一刀。

看起来,同行没人敢出来站台,但其实都在暗戳戳给着实实在在的支持。


把“反品牌”写进品牌 DNA

时至今日,西贝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已经拿刀持续自捅无数次,已将“剪不断,理还乱”的危机应对,做到极致。

这看起来确实很傻,但傻到极致也会造就免疫力强到极致,从而拥有难以想象的“反脆弱”体质。

下一次再出事,公众会下意识觉得“西贝早就自黑成了习惯,没啥稀罕的”。自黑提前稀释了外部黑,舆论的边际伤害就会递减。

从传播学角度看,这叫提前注射弱病毒,获得免疫力。西贝用一次“自宫”完成疫苗接种,未来同等量级的危机,对它的杀伤力将指数级下降。

所以,西贝真的“傻到了家”吗?

短期看,确实是;长期看,它用一次“大出血”换来了:

1. 零成本的永久话题资产;

2. 跨学科、跨圈层的品牌能见度;

3. 公众情感从愤怒到心疼的反转脚本;

4. 行业替罪羊换来的监管红利;

5. 把自嘲写进基因的抗打击外壳。

这五样无形资产,咱们拭目以待,看会不会在未来 5 年持续释放复利。

餐饮赛道里,比西贝贵的没它出名,比它出名的没它耐打。

历史不会记住一家门店某季度少赚了多少,只会记住:有一个品牌,在众目睽睽下捅了自己无数刀,最终只要不死就能长出更坚硬的铠甲。

西贝这次可能真犯了傻,但别忘了老祖宗的话,傻人有傻福,未来回头看,到底是祸还是福?恐还真不好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美食   品牌   餐饮   磨刀石   舆情   极致   伦理   舆论   行业   赛道   情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