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日,一个瘦弱的女人在北京同仁医院去世,死时只有51岁。
林徽因晚年
不久,这个女人就被安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葬礼并不那么喧嚣热闹,没有仪仗队,也没有让人伤感的哭啼声。
有的,只是社会各界人士的集体哀悼,包括众多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建筑学家、教育学家等知识分子,以及普通石匠、工人和平民百姓在内,他们组成了一支长达200米的送葬队伍。
不了解内情的人看了,还以为是某位政要大员或者功勋将领的葬礼,其实被下葬之人不是高官也不是将军,而是同样对国家有着重大贡献的林徽因,许多人尊称她一声“先生”。
对于林徽因,人们更熟悉她是才女、诗人,如果只是这样,她距离葬入八宝山还很远,我们对她的了解,应该更深入一些才是。
林徽因的祖父名叫林孝恂,是晚清进士,曾长期在浙江担任地方官,他虽然生于旧社会,却提倡新学,子女深受其影响。
晚清时期,林徽因的族叔林觉民参加革命,是公认的革命先驱,他在1911年爆发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事迹流传甚广,并深刻影响着林氏家族。
林徽因的父亲名叫林长民,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
林徽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可以说是妥妥的大家闺秀。
林徽因出生于1904年,5岁启蒙,11岁开始接触西学,16岁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期间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并陷入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
林徽因、泰戈尔与徐志摩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陪同游历北京,泰戈尔很欣赏林徽因的美貌和才学,便写了一句诗送给她: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这样一位充满魅力与才情的女子,自然引起了众人追捧,徐志摩为了她差点离婚,但她最终做出了正确选择:离开徐志摩,与梁思成赴美留学,学习建筑学。
梁思成对林徽因的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林徽因喜欢上了美术和建筑,与搞文学一样,林徽因在这两个领域也展示出了过人天赋。
林徽因的前半生活跃在国内文坛,是公认的才女,后半生则专注于美术和建筑,取得的成就远远大过文学。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不久回国工作,在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和第一位女教授。
林徽因与梁思成
此后,林徽因深耕建筑学,并致力于古建筑保护。
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战乱不断,许多古建筑在战火中被摧毁,林徽因感到非常痛心,从1930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与梁思成一起走遍全国15个省200多个县,对自唐代以来的2738处古建筑进行测绘和拍摄,为古建筑的传承及文物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一次艰难的旅程,林徽因在测绘古建筑的同时,还与梁思成一起发表了大量建筑学论文和调查报告。
在长年累月地四处奔波中,林徽因的肺病加重,她多次呕血、昏厥,但仍然坚持完成工作,她遇到一处古建筑,都要亲自手绘图纸,而且水平极高,比如她绘制的斗拱结构、木塔剖面图,直到现在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林徽因测绘中
林徽因测绘中
林徽因冒险登上古建筑
林徽因手绘图
如果说硝烟是战士的战场,那么保护古建筑就是林徽因的战场,她知道自己多停歇一步,就会多产生一处被摧毁的古建筑,所以她必须争分夺秒,哪怕为此付出生命。
即便在抗战爆发后,祖国半壁江山沦陷的情况下,林徽因也没有停止保护古建筑的步伐,并且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
日军入侵中国后,曾对中国各地文物进行大肆掠夺,但日本人惊奇地发现,偌大的中国,竟然已经看不到唐代木构建筑了,于是日本人就以嘲讽的口吻给中国建筑下了一个定论:
在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
林徽因和梁思成认为这是中古建筑界的耻辱,便四处寻找唐代木构建筑。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梁思成看到了法国人拍摄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壁画上有唐人绘制的五台山寺庙图,有一处寺庙叫做“大佛光之寺”。
为了找到佛光寺,病中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坐着驴车来到五台山,经过多方打探和询问,最终找到了佛光寺,二人在东大殿南侧看到一处砖塔,与敦煌壁画上的一模一样。
在佛光寺僧侣的帮助下,梁思成和林徽因搭起梯子,用手拭去千年尘封,终于在在大殿的木梁上找到了一处唐代墨书;而在大殿之外,他们则发现了一处唐代石经幢,相互印证可知,佛光寺就是唐代木构建筑!
日本的定论至此被打破,佛光寺真容得现,梁思成和林徽因激动地说,“这真是中国第一国宝啊!”
整个抗战时期,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坚持致力于古建筑保护,并承担繁重的设计任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二人已经知名的建筑学家了,蜚声国内外。
1949年年初的一天,林徽因正在家中工作,几名解放军突然到访,经过攀谈得知,由于全国古建筑太多太杂,为了更好地予以保护,所以解放军希望林徽因和梁思成出一个古建筑目录。
林徽因在佛光寺
林徽因在佛光寺
在了解到解放军的意图后,林徽因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她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也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便与梁思成连夜工作,最终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即后来的《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份目录的诞生,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1949年9月,开国大典举行在即,林徽因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10位教授一起,参与了国徽的设立工作。
当时,林徽因起草了《国徽方案》,主张传统与现代结合,而在最终定稿的方案中,她提出的“齿轮与麦穗”方案被通过,国徽方案就此定稿。
这是林徽因第一次参与国家形象工程,他作为参与者和推动者,圆满完成了任务。
建国之后,林徽因被聘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此后又多次参与国家形象工程。
1951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参加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二人起草的方案最终被采纳,碑身采用传统造型,以碑文为主,用浮雕的形式表达“碑文”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广泛认可。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设计过程中,林徽因起到了主导作用,她是设计小组的实际组长,对碑体的整体造型和结构提出了原则性意见,她还具体承担了碑座和碑身全套饰纹设计,尤其是碑座花环浮雕的设计最引人注目,具有鲜明的传统风格。
林徽因去世之后,人们为了纪念她,特意将她作为草稿的浮雕石碑放在她的墓碑以示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的埋葬地八宝山革命公墓,其实就是她本人设计的。
1950年,国家打算将护北京国寺改为革命公墓,用于埋葬革命烈士及党政军领导人,即八宝山革命公墓。
林徽因作为著名建筑师,承担了此次设计任务,当时她提出的主体建筑格局是“松柏林+六区结构”,她还提出,应该让每一块墓碑的碑文都可以被阳光直射到,这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浪漫主义的设计语言,非常有新意,最终被采纳。
林徽因对革命者十分敬仰,尤其她的家族中就出过革命者,她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公墓的修建过程中,她经常站在担架上指挥,还亲自挑选石头,反复推敲比例,最终建造出了既美观又实用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从某些方面来讲,林徽因又何尝不是一位“革命者”,只不过她的战场在古建筑上,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生命守护古建筑,她与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疾病的煎熬,将古建筑视作守护的珍宝,极力呵护、用心记录,最终形成了一张张堪称教科书式的图纸,以及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这些就是她的“革命成果”。
而林徽因最终也因过劳致病而死,说她是一位“烈士”,是不为过的。
在修建完八宝山革命公墓后,林徽因的身体越发不好,但她依然沉迷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还跟景泰蓝扯上了关系。
有一天,林徽因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场的一个小摊上,偶然看到了一件景泰蓝花瓶,当时年老的摊主见她很喜欢景泰蓝,便感慨地对她说:
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
这番话引起了林徽因的担忧,为了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她在清华大学组建了一个小组,在传承景泰蓝工艺的同时进行了改良,因成果巨大而引起国家的关注,她本人更是亲绘草图,却积劳成疾,一度无法动笔。
林徽因
后来,在亚太和平会议及迎接苏联访华代表时,林徽因就带着小组挑选了景泰蓝台灯、烟具、金漆套盒、花丝胸针等作为礼物,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品,赢得了国外艺术家的喜爱,同时得到了外国领导人的赞许,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再次“露脸”。
1953年,随着北京城市的改造进程推进,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工作正在蔓延,林徽因对这个势头感到很担忧。
5月,为了不使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毁于一旦,林徽因、梁思成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进行了理解争论,其后在一次国内外文物知名人物参加的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二人更是是与吴晗爆发了正面冲突。
尽管林徽因做出了不懈努力,还提出了“城墙公园”的设想以兼顾历史与发展,但依然无法阻止牌楼拆除工作的持续推进,她因此急火攻心,病到只能躺在床上,而且拒绝吃药治疗。
在病榻上,林徽因依然在努力,他给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写信说:
如果你们把元明清三代的城墙都拆了,未来要仿古重建,拿什么为证?
林徽因
这是一次城市发展与文化留存的直接碰撞,也是一次专业学者与政治强权的正面冲突,最终林徽因遭遇了失败,好在她的测绘图保存下来了,后来永定门进行修复时,就是以此作为参考的。
两年之后,林徽因去世,彭真送上了“林徽因同志千古”的挽联,他其实是认可林徽因的,但也有自己的不得已。
林徽因很早就有肺病,后来工作辛苦,劳神费力,又得不到充分休息和治疗,导致她的病情反反复复,一直无法痊愈。
1955年4月,林徽因带着对明清古城被野蛮拆毁的遗憾离开人世,享年51岁,她如果多活几年,想必成就会更高。
对于林徽因,历史给予了公正评价,说她是古建筑领域的开拓者和具有重大成就者,她除了发现、保护众多古建筑之外,还对许多古建筑进行了测绘,将传统美学和工艺记录下来。
林徽因还完成了众多古建筑研究的论文和书籍,并协助梁思成写成《中国建筑史》及《图解中国建筑史》,1987年她与梁思成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还获得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可以说她在这一领域,绝对拥有开山立派的权威。
林徽因早年
林徽因在建国之后参与国徽、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八宝山革命公墓等设计工作,她的工作成果因此得到了升华,上升到国家形象层面,造成的正面影响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当然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但我们应该知道这段历史。
林徽因的去世,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她的治丧委员会成员,堪称“中国学术界名人堂”,有中国近代应用力学泰斗钱伟长,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杨廷宝,国徽设计美术总监张仃,另有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金岳霖等人,虽然拿出一个名字,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这些人为何会成为林徽因治丧委员会成员?
从个人感情而言,林徽因与这些人中的不少人有私交,比如钱伟长,曾资助她赴美读博;金岳霖与她存在感情过往,为了她终身未娶,是她的毕生好友;周培源则是她的儿女亲家,她的儿子梁从诫娶了周培源的女儿。
但是,这些人可不仅仅出于个人感情,而是从专业上认可林徽因,毕竟林徽因对我国古代建筑学科的建立,对文物保护体系的构造,对美术设计标准的成型,都有着“源代码式”的贡献,这些人与林徽因不仅仅是亲人、朋友,更是建设新中国这一伟大事业的亲密战友。
林徽因去世后,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同意让其下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并在贤良寺为其举行追悼仪式。
我们都知道,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人,一般都是革命烈士或者党政军领导人,实际上凡是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者,也是有安葬在八宝山的资格的。
林徽因恰好属于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贡献者这一范畴,这个可不是某些人的个人见解,而是得到官方承认并公开在报纸上的。
1955年4月2日,也就是林徽因去世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她去世的讣告,对其生平及主要贡献进行了介绍。
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因为一般在头版刊登讣告的人,不是功勋将军就是某位大官,林徽因的名字能出现在这里,是国家对她的专业能力和巨大贡献的肯定。
可见,林徽因可不是一般的文学家和建筑学家,她的贡献不但得到了国家认可,社会各界也对她推崇备至,比如人们在称呼她的时候,一般喊“林先生”。
能被喊做先生的女性,一般都是有巨大贡献者,中国近代能称之为先生的女性不过10人,除了林徽因之外,还有宋庆龄、何香凝、许广平、冰心、杨绛、张充和、冯沅君、沈紫曼和骆玉笙,她们也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及具有巨大贡献者。
林微因不但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而且还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样本作为墓碑点缀,这份殊荣也只此一份。
林徽因墓
当初,林徽因为了展示纪念碑底座纹样的效果,亲自到房山挑选汉白玉石,她还差点被运货的卡车压伤,玉石运回之后,她与工匠们一起将设计好的莲花、牡丹、菊花等传统元素雕刻上去。
在确定设计方案后,作为样本的玉石本该作废,但林徽因提出留一块作为纪念,她没想到这块样本后来会被人放在她墓碑最中间的位置,成为了她墓碑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徽因参与了国家形象的构建,而作为国家形象一部分的纪念碑底座样本,又奇妙般成为了她永恒的墓碑,这对她来说或许是最好的慰籍和褒奖吧!
林徽因一生传奇,她直到去世,身上都有一个摘不掉的标签:才女。
胡适说林徽因是“中国一代才女”,吴良镛则说他是中国第一女建筑家,她走到哪里,都是光芒万丈、让人瞩目的。
有人说,才女终究红颜薄命,林徽因的生命或许并不长,但足够精彩,她用实际行动证明,风花雪月不是才华,能进入国家制度、参与社会建设才是真有才;女性不是社会的点缀,也可以引领行业和社会发展,更可以成为宏伟蓝图的中坚力量。
林徽因
林徽因一生致学严谨,却不贪图功名,在那个女性鲜有发言权的年代,她却能得到很多机会,但她从不贪功,在众多会议、报告、图纸和记录上,她甚至不愿意署名,她只想干事实,她深藏功与名;功过是非,留作后人评判。
有人说,林徽因的一生需要细品,越品越有滋味,她的离开并不惊天动地,时间越长却越想念,你认为呢?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