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在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完成了国内首次自恢复全干式连接装配式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振动台实验结果显示该结构体系成功抵御了超9度设防的巨震作用,为高烈度地震区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案。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为发展装配式建筑送去“东风”》报道,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这一建筑类型也将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然而,高烈度地震区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瓶颈。位于龙门山地震带、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等多个地震带的四川省,更亟需解决该类问题。
坐落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以轨道交通科学优势挺膺担当,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过3年锤炼,项目团队开展了节点、子结构及振动台模型等系列试验,系统研究了这种新型结构的力学行为。
试验模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烈度8度标准设计,梁、柱、板等构件采用全干式连接拼装技术,同时,通过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提高结构自恢复能力。该技术不仅避免了传统湿式连接的烦琐工序,还显著提升了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效率和结构自恢复能力。
在模拟地震动试验中,模型成功抵御了8度罕遇地震,结构整体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损伤。团队进一步开展了0.62g(相当于9度罕遇地震)及0.8g(远超9度设防要求)地震动加速度激励下的试验验证。结构展现出优异的自恢复性能,验证了该技术在高烈度地震区的卓越抗震能力。
本次试验牵头人余志祥教授,是学校桥梁工程绿色与智能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结构冲击与防护研究团队负责人。多年来持续聚焦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钢结构、结构风工程、结构冲击与防护研究领域。本次试验中,他还带领结构工程学科吴昊、许浒、李阳等青年教师以及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度参与研究工作,最终取得卓越成果。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本次试验中,西南交通大学还与2021年就向交大学子抛出就业橄榄枝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深度合作完成。试验依托川藏线实际工程需求,助力企业人才培养,累积支撑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工程博士1人,支撑编制行业标准1部,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协作模式的优势,为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范本。
科研护航国家发展的西南交大,此前不仅构建了西南中国地区的地震诱发滑坡危险性预测模型,为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后紧急应对提供了有价值的滑坡危险区域信息;还提出了一种信息量与机器学习集成模型,为地方政府提供高效准确的决策支持,为震后减灾防灾提供参考……
西南交大研究区地震诱发滑坡危险性分布。图源:复合链生自然灾害
西南交大IQ模型LSM结果及非滑坡格点选择。图源:复合链生自然灾害
西南交大以科研创新为笔,绘就抗震防灾新蓝图,用硬核实力肩负起守护家国民生安全的担当。
关注“西南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关于国家首批“双一流”、211高校——西南交通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官网、西南交通大学学工部、西南交大就业、西南交通大学工会、中国科普网、国材建筑、复合链生自然灾害等
#西南交通大学##推我大学上热门##高校种草大赛##成都头条##好平台好讲师##大学专业如何选##高校科研那些事##科技新生随你而变##我要上头条#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