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四十而不惑,五十是知天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渐渐能看懂一些生活真相。
到这时候才明白,当年冲动之下和亲兄弟姐妹断交,可能是这辈子最后悔的决定。
至于为什么后悔,还是要从跟兄弟姐妹绝交的原因说起。
多数兄弟姐妹断绝往来,根源都落在“利”字上。
父母留下的房产、存款怎么分,有人嫌自己分少了,有人指责别人拿多了;
家里谁混得好些,条件差的希望得到帮助却被拒绝。
这些情况都会在心里面留下疙瘩。
明明小时候一起长大,有饭分着吃,有难一起扛,为什么成年后反而为钱闹翻?
这说到底,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对“感情和利益”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年轻时讲感情重情分,那时候觉得血缘关系大于一切,做出的决定也往往是感情所驱动。
可在外打拼久了,看多利益争斗,自己也吃过亏,慢慢就形成一种观念:谈钱比谈感情实在。
等自己成家,养孩子、供房子、应付开销,压力越来越大,更觉得钱最可靠。
这时候,兄弟姐妹若来谈钱谈帮忙,很容易被当成负担。
一方觉得“亲兄弟该帮”,另一方想着“我也艰难”,两种想法一碰撞,情分就被利益冲淡了。
总而言之,我们都是“肤浅”的人,钱的事处理不好,再亲的血缘也可能一刀两断。
这也是兄弟姐妹绝交的根本原因。
年轻时奔事业、顾小家,总觉得兄弟姐妹不常见也没关系。
可过了四十岁,心态悄悄变了。
人总归是有感情需求的,不可能真的变成机器人。
出门在外交朋友,谈对象,说到底都是看你能不能提供“情绪价值”。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
外面交的朋友,聊的多是场面话,遇到难处能伸手的少;
职场同事更重利益交换,真心实意的关怀几乎没有。
也只有这时候才明白,世上能说句心底话的,除了老伴孩子,也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了。
而且,人对感情的需要,是跟着年龄长的。
年轻要拼要闯,顾不上多想亲情;
可岁数越大,越怀念过去,想起小时候姐姐省下馒头给你吃,哥哥下雨天背你过水坑,妹妹替你挨过父亲的骂。
这些回忆扎在心底,时间越久越清晰。
见过不少老人,七八十岁了还到处打听失联的弟弟妹妹,就为见一面说声“对不起”。
不是他们闲得慌,是心里那份亲情债,没还上就闭不了眼。
血缘关系很特别,不是说了“断绝关系”就能真断开的。
小时候睡一张炕,吃一锅饭,共同经历父母离世、家庭起落,这些记忆刻在骨血里。
就算十年不联系,夜里做梦还是会见到;
街上听到一句熟悉的口头禅,立刻想起这是大哥常说的话。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特别让人揪心:
张强和张伟相差三岁,小时候感情特别好。
父母忙农活常不在家,哥哥张强就像小家长。
弟弟四岁那年冬天发高烧,父母赶集没回来。张强把弟弟裹在被子里,自己穿着单衣背他去邻村诊所。
天黑路滑摔了好几跤,膝盖磕出血也不吭声,硬是走了五里地。
后来弟弟病好了,哥哥却冻得咳嗽半个月。
三十多年后,父亲查出肺癌晚期。
哥哥张强觉得老人年纪大经不起折腾,主张保守治疗减轻痛苦。
弟弟张伟坚持要化疗搏一把,说“钱不够我卖房”。
哥哥拗不过,陪父亲做了两次化疗。
老人身体急剧恶化,撑了不到两个月就走了。
葬礼上哥哥红着眼说:“要是不化疗爸还能多活半年。”
弟弟当场吼起来:“你舍不得花钱就直说!”
两人在灵堂前撕破脸,从此断了来往。
五年后张伟查出肝癌晚期,妻子哭着给大伯打电话借钱。
张强冷冰冰回:“当年给爸治病欠的债刚还清,没钱。”
三个月后弟弟走了,张强在葬礼上看见遗像突然崩溃,扑在棺材上嚎啕大哭:“那年背你去诊所...你在我背上说哥我疼...现在你真不疼了...”
在场亲戚无不落泪。
后来张强总对着弟弟照片发呆,逢人就念叨:“要是当初没跟他怄气该多好。”
现实中多少这样的遗憾:为争一口气老死不相往来,等想通时对方已不在人世,连道歉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懂得珍惜,不要因为随意的一点小事情,就跟身边的兄弟姐妹断交。
当然,对于已经断交的兄弟姐妹,修复亲情不能只靠一方努力。
若你主动联系,对方不接电话、不回消息,那至少问心无愧。
但记住一点:别轻易把“断交”说出口。
吵架了可以冷静几天,有矛盾就当面说开。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是你在世上最后的根。
这根若断了,人就像浮萍漂着,年纪越大越孤单。
中年后才懂:钱财争再多也带不走,可兄弟姐妹喊你一声“哥”“姐”,那才是活着的滋味。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