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简单而坚定的话语在中美科技和舆论场引发震荡。
“首先,我是中国人。”
这不是出自某位政界人士,也不是某位影视名人,而是来自英伟达创始人、当今AI时代最耀眼的科技企业家之一黄仁勋。
他在接受央视《面对面》专访时,说出了这句话。
有人称赞他勇敢、真诚,有人质疑他“站错了队”。
在中美科技战硝烟未散的当口,这位硅谷AI王者的一句自我认同。
不仅挑动了复杂的民族情感,也将他本人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这已经是黄仁勋半年内第三次来中国。
他走访了北京、上海、深圳,出席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接受央视专访,还与老朋友雷军畅谈未来的自动驾驶合作。
“中国不是一个普通市场。”黄仁勋说,“它是独一无二的。”
他说这话时的语气并不商业化,而是一种真心的感慨。
作为最早一批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的硅谷企业家,他见证了联想、华为、小米、腾讯、百度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
他把他们称为“朋友”,而不是“客户”或“竞争者”。
他在专访中直言,英伟达早在中国科技起步阶段就已入局,自己在PC时代就认识了很多中国企业家。
对他来说,这里不仅有潜在的市场、合作的空间,更有深厚的情感。
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政府限制英伟达对华出口高端AI芯片后,黄仁勋仍坚持不断来华,仍然努力维护中美之间的技术联系。
对他而言,这不只是市场利益,更是“长期合作”的一部分。
黄仁勋在博览会开幕式上清晨4点起床备稿,站上台时先用中文致辞。
他笑称:“如果我全讲中文,得讲半小时,太紧张了。”
自学中文、坚持用中文表达,是他这次访华最动情的细节之一,也让人更能体会他对这片土地的重视。
在演讲与访谈中,他反复强调一点:中国供应链不可被替代。
“全球供应链脱钩?根本不现实。”
他说得非常直接,“它太复杂了,早就彼此嵌套、互相依存。制造业不再是一个国家能独自完成的游戏。”
这番话其实也在回应西方一些“去中国化”的声音。
他明确指出,中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体系,还在帮助全球其他国家运营供应链。
这种能力,是整个产业世界共同依赖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仅能“造东西”,还能“造规则”和“造技术”。
这番表态,被许多业内人士视为对美国对华技术遏制政策的一种“反驳”,也让他在国际媒体圈迅速成为焦点。
当被问到中美技术摩擦是否会阻碍中国创新时,黄仁勋的回答出乎很多人意料。
“不会,中国的创新挡不住。”
他举例说,像DeepSeek(深度求索)、Qwen(阿里)、Kimi(月之暗面)这些中国本土AI模型,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甚至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依然取得巨大突破。
这不是泛泛之谈。
在全球AI算力和芯片紧张的大背景下,中国AI公司确实在“卡脖子”中杀出一条路。
他们优化模型结构,调整算法路径,尽可能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发挥最大性能。
“这就是工程师精神。”黄仁勋说,“有压力,才有创造力。”
这种评价让许多中国开发者倍感鼓舞。
被“限制”反而成了激发创意的土壤,这种东方智慧,也让这位硅谷教父充满钦佩。
有人问黄仁勋:你如何看待中美在AI领域的关系?
他说:“这项技术太强大了,我们必须分享它,分享如何改进、如何使用、如何确保它的安全。”
他称赞中国AI领域正在通过“开源”的方式推动全球技术进步。
“开源是透明的,是确保安全的最好方式。”这番话,也引发很多技术社区的共鸣。
事实上,他并不回避中美竞争。
但他主张“合作与竞争并存”,而不是“零和博弈”。
他说:“我的很多客户其实也是我的竞争对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合作。智慧的做法是:在该竞争的地方竞争,在能合作的地方合作。”
这是他一直坚持的商业逻辑,也是一位全球化企业家的底色。
他相信,在一个互联的时代,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尤其在技术浪潮面前,“隔离”并不会让人更强。
尽管如今英伟达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黄仁勋却毫不掩饰内心的焦虑。
“我每天醒来都觉得我们要倒闭了。”
这不是调侃,也不是假谦虚。
他回忆起创业初期英伟达几度差点破产,一次次在死线前交付、赌命生存的经历,已经成为他性格中的一部分。
“33年来,我每天都活在压力里。”
担任CEO对他来说不是荣耀,而是责任。他要对员工、客户、市场、合作伙伴负责,每一个判断、每一次决策都不能掉以轻心。
但正是这种压力感、危机意识,成就了英伟达今天的地位,也让他成为一个持续冲刺在AI浪潮前沿的引领者。
在面对央视镜头时,黄仁勋毫不迟疑地说出那句话:“我是中国人,然后我才是美籍华人。”
为什么他要这样说?这是不是一种表态?是不是对美国政策的不满?又或者,是一种情感宣泄?
从他的身份来看,这句话其实并不突兀。
他出生于中国台湾,5岁随家人迁至泰国,10岁移居美国。
他始终强调自己是移民之子,是美国梦的受益者,但他从未否认自己的根在中国。
这句话不是政治立场,而是文化认同,是一个在东西方交织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人对“根”的回应。
他并没有否定美国。
他依然感谢美国教育、制度、自由给予他机会。
正如他在采访中说:“我希望美国仍然是人们追梦的地方。”
但与此同时,他也为中国的崛起感到自豪,并愿意承认自己的血脉、文化和身份。
这不仅是一个世界级企业家在科技浪潮、地缘张力、人文身份之间做出的自我表达。
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有情感、有挣扎的黄仁勋。
“我是中国人。”
这句话之所以引争议,是因为它太真实,也太稀缺。
在硅谷,在华府,在各种政治光谱的拉扯中,一个掌舵全球最重要AI公司的人,依然愿意承认自己的文化出身,并为中美之间寻找一条共赢之路。
这本身,就是一种更大的格局。
无论你认同与否,他确实做到了在风暴中保持自我。
而他背后的那句没说出口的话,大概是——“只有面对自己的根,才不会迷失在技术和权力的浪潮中”。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