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8 月 16 日晚间央视财经《对话》栏目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针对鸿蒙是安卓套壳这一争议做出了明确回应。他表示,以前鸿蒙体系和安卓体系采用双框架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应用迁移难度极大,而从鸿蒙 5.0 版本之后,所有应用都是基于鸿蒙重新开发的。
早期鸿蒙为快速搭建起应用生态,采用 “双框架” 策略,即保留安卓体系的同时构建鸿蒙独立体系。这种做法就好比在使用旧冰箱(安卓)的同时购置新冰箱(鸿蒙),新冰箱虽未完全装满,但能直接取用旧冰箱中的东西。由于安卓生态拥有数百万应用,若要求开发者完全抛开安卓,从零开始适配鸿蒙,这无疑将带来极高的成本和漫长的周期。同时,用户也可能因常用 App 无法在鸿蒙系统上使用而产生不满。因此,华为采取 “兼容过渡” 的方式,让用户先接纳鸿蒙,再逐步引导应用完成迁移。
余承东以操作系统和生态之间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经典问题为例,阐述了华为面临的困境。若等待鸿蒙生态完全成熟后再推出系统,用户可能因缺乏可用 App 而放弃;若先推出系统再等待生态发展,开发者又会因用户基数少而不愿投入精力。所以,华为选择 “一边养用户,一边养生态” 的策略,前期通过兼容安卓吸引用户,如今借助鸿蒙 5.0 版本推动应用重新开发,为开发者指明长期发展方向。
从技术角度来看,鸿蒙 5.0 版本之后,安卓框架不再作为主力,新应用将直接适配鸿蒙的核心能力,如分布式能力、流畅性优化等,这标志着鸿蒙在技术上走向彻底独立。同时,生态也将加速进化。早期用户可能会吐槽微信、抖音等应用在鸿蒙系统上功能不完善,但随着不断迭代,体验已逐步改善。如今,鸿蒙的开发者生态正从 “兼容安卓” 向 “自主生长” 转变。
余承东还提出,鸿蒙的目标是实现 “三分天下必有其一”。华为终端 BG 庞大的用户群,涵盖手机、平板、智慧屏等设备,为鸿蒙提供了天然的 “试验田”,这是其用户基础优势。在开发者支持方面,华为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吸取了诸多经验教训,致力于降低开发者迁移成本。而且,从余承东主导终端业务转型,舍弃贴牌手机专注自主品牌,到推动鸿蒙发展,华为在技术积累上始终秉持 “务实 + 创新” 理念。
不过,要实现 “三分天下” 的目标并非易事,鸿蒙生态仍需解决两大关键问题。其一,应用数量与质量有待提升。当前,微信、抖音等核心应用在鸿蒙系统上已优化至接近原生体验,但小众工具、游戏等长尾应用的适配进度仍需持续关注。其二,需提升用户感知。早期习惯安卓 /iOS “全家桶” 服务的用户,需要通过重新开发的鸿蒙应用,切实感受到与安卓体验的差异,从而认可鸿蒙系统的独特价值。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