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2行业敢重仓,拿住8年从300万到3200万

2024年霜降,张磊站在苏州高端装备产业园的车间里,指尖抚过刚下线的五轴数控机床导轨,手机弹出证券账户更新提示——8年前重仓投入的300万,如今在高端装备和创新药两个赛道的持仓合计市值3216万。身旁的老搭档周明晃着保温杯里的枸杞茶,看着车间里忙碌的机械臂笑:“当年你把工厂变现的钱全砸进去,嫂子差点跟你离婚,现在服了吧!” 机床运转的轻响里,张磊想起2016年那个蝉鸣的午后,他在券商营业部拒绝了分析师推荐的“热门手游股”,固执地将300万全部投向两家刚上市的小众企业,那场景仍清晰如昨。

一、看的准:价值投资的前提,是看透本质而非跟风

价值投资的“看的准”,从不是猜中风口的运气,是看透行业本质、企业根基的眼光;跟风者看表象,洞察者见内核。

2016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娱乐消费狂欢”的浪潮中。券商研报铺天盖地鼓吹“手游元年”“影视黄金十年”,营业部里的散户都在聊“某手游月流水过亿”“某影视公司市值半年翻倍”,连张磊之前的实业伙伴都跟风投了某手游公司,逢人就说“这是躺赚的生意”。彼时刚把经营10年的机械加工厂变现300万的张磊,成了营业部里最“轴”的投资者。

分析师拿着手游行业报告追着他推荐:“张总,您做实业懂制造,但现在是互联网的天下!这家手游公司有爆款产品,用户数破亿,明年肯定翻倍!” 老伙伴也劝他:“我投了50万,三个月就赚了20万,你这300万投进去,年底就能换套大别墅!” 可张磊翻了三遍报告,却问了三个问题:“这款游戏的生命周期有多久?万一新爆款出来用户流失怎么办?它的研发投入占比多少?” 分析师支支吾吾,只说“先抢占市场再说”。

那天下午,张磊没买手游股,反而去了苏州的高端装备展会。在一家小众机床企业的展台前,他蹲在五轴数控机床旁看了两个小时——机床加工精度达到0.001毫米,工程师说“以前这种精度的机床全靠进口,一台要卖800万,我们自主研发后只要400万,已经接到3家汽车厂商的订单”。展会结束后,他又去了上海的一家生物医药实验室,研发负责人拿着实验数据说“这款抗癌药已经进入三期临床,比进口药副作用小30%,一旦上市就是百亿市场”。

他的调研比所有人想的都深入。为了搞懂高端装备,他带着当年的工厂技术员,连续一周泡在那家机床企业的车间:看工人调试核心部件,查企业的专利清单(仅核心技术专利就有47项),跟采购商聊供货周期(订单排到了次年6月)。老技术员拍着机床床身说:“老张,这技术比我们当年进口的还扎实,中国制造业升级就缺这东西,肯定有前途!”

为了摸清创新药,他托朋友找到肿瘤医院的主任医师:“您觉得这款新药临床效果怎么样?进口药患者负担得起吗?” 医生说:“进口药一瓶要5万,很多患者用不起,这款国产药要是上市,不仅能救很多人,市场肯定火。” 他还查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连续三年研发占比超2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创始人是留美归国的药理学博士,团队有12名博士。

2016年10月,张磊做出了震惊所有人的决定:180万买入那家高端装备企业的股票(占当时流通股的1.2%),120万买入那家创新药企业的股票(占当时流通股的0.8%)。老伙伴拍着大腿说:“你疯了?这两家都是刚上市的小盘股,没人关注,万一踩雷怎么办?” 妻子拿着银行卡哭:“这是我们一辈子的血汗钱,你全砸进去,孩子上学怎么办?” 张磊没反驳,只是在投资笔记上写:“看的准不是看热门,是看刚需——制造业升级要高端装备,百姓健康要创新药,这是绕不开的刚需。”

真正的“看的准”,是给价值画准“画像”:行业有刚性需求,企业有核心壁垒,团队有匠人精神;符合这三点,再冷门也值得投。

二、敢重仓:真正的信心,是看透后的孤注一掷

价值投资的“敢重仓”,从不是赌徒式的孤注一掷,是看透价值后的底气十足;轻仓赚的是小钱,重仓赚的是时代红利。

张磊的重仓投资刚满半年,就遭遇了第一次“考验”。2017年一季度,大盘震荡下跌,他持有的高端装备股因为没有机构关注,跌了25%,180万只剩135万;创新药股因为临床进度略慢于预期,跌了30%,120万只剩84万。300万本金只剩219万,浮亏27%。妻子把他的投资笔记摔在桌上:“我早就说过不行!现在连本金都亏了80万,你满意了?” 老伙伴的手游股涨了40%,笑着说:“老张,听我的,割肉换手游股,很快就能回本。”

可张磊却异常冷静。他带着妻子去了高端装备企业的新厂区——原本的旧厂房旁,新厂房正在拔地而起,厂长说“我们拿到了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补贴,新生产线投产后产能能翻三倍”;他又带妻子去了创新药企业的研发中心,看到实验室里24小时灯火通明,创始人说“临床进度虽然慢了点,但数据比预期好,已经跟三家医院签订了后续试验协议”。

更让他坚定的是行业信号: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高端装备自主研发”;国家医保局也发布政策,鼓励国产创新药研发,承诺“优先纳入医保”。张磊把这些政策文件和调研笔记放在妻子面前:“你看,国家在扶持这两个行业,企业有技术有订单,现在跌只是因为没人关注,这是加仓的好机会。”

他做了个更大胆的决定:把妻子的嫁妆钱和父母的养老钱合计50万,全部拿出来加仓——30万加高端装备股,20万加创新药股。妻子气得回了娘家:“你这是把全家的身家都赌进去了!” 张磊每天给她发行业新闻和企业动态:“高端装备拿到了特斯拉的订单”“创新药获得了欧盟的临床批件”。半个月后,妻子回来时,手里拎着一兜菜:“我信你这一次,但你要是输了,我们就去租房子住。”

2018年,市场迎来“大熊市”,A股从3587点暴跌到2440点。张磊持有的高端装备股又跌了30%,市值只剩115.5万;创新药股跌了25%,市值只剩78万。350万总投入,此时只剩193.5万,浮亏44.7%。老伙伴的手游股跌了60%,割肉离场时拍着他的肩:“老张,别扛了,这市场没底,再扛就剩渣了。”

可张磊却去银行办理了抵押贷款,又拿出100万加仓。这次,连父母都急了:“你都快50岁了,还这么冒险,万一还不上贷款怎么办?” 张磊说:“爸妈,我不是冒险。高端装备现在已经给比亚迪供货了,创新药马上要进入上市审批阶段,这两个行业的春天就要来了,现在加仓,就是捡金子。” 他的投资笔记里写着:“敢重仓的底气,从不是对收益的贪婪,而是对价值的绝对笃定——当企业价值远低于股价时,越跌越要敢买。”

2019年,市场回暖,高端装备和创新药行业率先反弹。高端装备股因为特斯拉订单放量,涨了80%,市值回到207.9万;创新药股因为获批上市,涨了120%,市值回到169.2万。450万总投入,此时回到377.1万,接近回本。老伙伴看着他的账户,红着脸说:“老张,你这重仓的胆子,我是真服,换我早吓破胆了。”

“敢重仓”的核心,是“确定性”压倒“不确定性”:当行业趋势、企业壁垒、政策支持都站在你这边时,重仓不是冒险,是抢占价值洼地的必然选择。

三、拿得住:价值的兑现,是穿越波动的坚守

价值投资的“拿得住”,从不是盲目死守的固执,是看透价值后的从容等待;多数人输在波动中离场,少数人赢在坚守中兑现。

2020年疫情爆发,给刚回暖的市场泼了盆冷水。高端装备行业因为工厂停工、供应链中断,股价短期跌了25%;创新药行业虽然因为疫情受到关注,但这家企业的产品是抗癌药,短期需求没爆发,股价也跌了15%。张磊的账户市值又回到301.7万,浮亏33%。妻子红着眼眶说:“要不先卖一部分还贷款?现在行情这么乱,别再亏了。”

可张磊却发现了新的机会。他去高端装备企业的车间,看到工人们戴着口罩加班加点生产——企业拿到了口罩机核心部件的订单,同时特斯拉的海外订单也在恢复;他看创新药企业的公告,发现药品上市后销量远超预期,已经进入全国200多家三甲医院,医保报销后患者购买力大幅提升。

他不仅没卖,反而又凑了50万加仓。妻子这次没反对,只是默默帮他整理调研资料:“我看你每天研究到半夜,知道你心里有数。” 张磊笑着说:“疫情只是短期冲击,制造业升级和百姓对好药的需求不会变。现在跌,就是给我们送便宜。”

2020年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两个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高端装备企业因为口罩机部件和新能源汽车订单双重驱动,股价涨了150%,市值回到679.1万;创新药企业因为销量爆发,股价涨了180%,市值回到543.1万。500万总投入,此时市值1222.2万,实现了翻倍收益。

2021年,市场又经历了一轮剧烈震荡。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成长股集体回调,高端装备股跌了30%,创新药股跌了25%。很多投资者割肉离场,老伙伴也打电话劝:“老张,赶紧卖了落袋为安,别把盈利又亏回去了。” 甚至有机构投资者找到张磊,想以溢价10%收购他手里的高端装备股筹码。

可张磊却拒绝了。他去参加高端装备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长说:“我们的五轴数控机床已经出口到德国,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未来三年目标是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5%。” 他又去创新药企业的经销商大会,销售总监说:“我们的药已经进入东南亚市场,明年海外销量预计增长200%。” 张磊在投资笔记上写:“拿得住的本质,是用对价值的信仰对抗市场的情绪——当企业还在高速成长时,短期波动只是沿途的风景。”

2022年,市场持续低迷,但张磊持有的两家企业业绩却逆势增长。高端装备企业净利润增长60%,创新药企业净利润增长80%,股价虽然没大涨,但也稳步回升。这一年,张磊还清了所有贷款,还给父母换了套带电梯的房子。妻子笑着说:“以前总怕你投资亏了,现在觉得有你在,比什么都稳。”

2023年,价值投资迎来“收获季”。高端装备行业因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的爆发,需求激增,张磊持有的股票涨了200%,市值达到2037.3万;创新药行业因为海外市场拓展和新适应症获批,股价涨了180%,市值达到977.6万。8年时间,500万总投入,总市值3014.9万,收益率超过500%。

“拿得住”的关键,是“价值判断”压倒“情绪干扰”:当你清楚知道企业值多少钱,知道它未来能赚多少钱时,市场的涨涨跌跌,不过是给耐心者的考验。

四、价值投资的真谛:看准是眼光,重仓是信心,拿住是修行

真正的价值投资,是“看准”“重仓”“拿住”的三位一体:看不准的重仓是赌博,看得准不敢重仓是遗憾,看得准敢重仓却拿不住是白忙。

2024年霜降,张磊在苏州高端装备产业园参加企业的新生产线投产仪式。当厂长宣布“我们的五轴数控机床全球市场份额已达12%,超越日本某品牌”时,张磊的手机弹出账户提示——两家企业的市值合计达到3216万,8年收益率643%。

在随后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有年轻投资者问:“张总,您做价值投资的秘诀是什么?” 张磊拿出那本磨破的投资笔记,翻到第一页:“就三个词:看准、重仓、拿住。看准是看透行业本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重仓是基于确定性的信心加持,拿住是穿越波动的耐心坚守。这三者缺一不可。”

他给大家讲了三个细节:2017年第一次加仓时,他凌晨三点还在看企业的专利说明书,确认核心技术的唯一性;2018年熊市抵押贷款加仓时,他跟银行经理拍着胸脯说“这家企业的订单能覆盖我十年的贷款利息”;2021年机构收购时,他算了笔账——企业未来五年的净利润增长能支撑股价再涨三倍,所以坚决不卖。“很多人说价值投资是‘买入并持有’,但他们忘了,‘买入并持有’的前提是‘看准并重仓’,否则就是盲目死守。”

老伙伴也来请教:“老张,我现在想做价值投资,该选什么行业?” 张磊反问他:“你懂什么行业?你能花三个月去调研一家企业吗?你能在浮亏50%时不割肉吗?” 老伙伴摇了摇头,张磊说:“价值投资不是跟风买白马股,是找到你懂的、有刚需的、有壁垒的行业,然后重仓进去,陪着企业成长。比如你以前做服装加工,现在可以关注纺织设备升级或者功能性面料,这些是你懂的领域。”

有个刚毕业的年轻人问:“张总,现在市场波动这么大,怎么才能‘拿得住’?” 张磊说:“关键是‘估值锚’——你要给企业算一笔账,算出它的合理估值是多少。比如我持有的创新药企业,上市时我算过它的合理估值是200亿,当时市值只有50亿,所以就算跌了50%,我也知道它还是被低估的,自然能拿得住。”

妻子现在成了他的“投资助理”,每天帮他整理企业财报和行业新闻。有次她问:“现在人工智能很火,我们要不要投?” 张磊说:“可以研究,但要先看准。我们要搞懂它的核心技术是什么,有哪些刚需场景,哪些企业有真正的壁垒。不能因为火就投,要像当初研究高端装备和创新药一样,花三个月调研,确定看准了再重仓。”

张磊的投资笔记里,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段话:“2016年,我把工厂卖了投高端装备,有人说我疯了;2018年熊市加仓,有人说我傻了;2021年震荡期不卖,有人说我犟了。可我知道,我不是疯不是傻不是犟,是看透了——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变制造强国,离不开高端装备;中国人要少受病痛折磨,离不开创新药。我投的不是股票,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2024年国庆,张磊带着全家去德国参加工业展会。在高端装备展区,他指着自家企业的展台对儿子说:“你看,以前我们要从德国买机床,现在德国人要从我们这里买。这就是价值投资的意义——你看准一个有前途的行业,重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陪着它成长,最终不仅能赚到钱,还能见证一个行业的崛起,一个国家的强大。”

价值投资从来不是简单的“低买高卖”,是“眼光、信心、耐心”的三重修行:用眼光找到价值,用信心拥抱价值,用耐心等待价值兑现。这不仅是投资的真谛,更是人生的智慧——认准方向,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财经   行业   企业   装备   价值   市值   妻子   股价   市场   伙伴   机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