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海波介绍看山东经济转型是怎样“走在前”的?

一段时间来,我们很为山东“抱不平”。国家发展战略,北面河北有京津冀发展战略、辽宁有东北振兴战略,南边江苏有长三角战略,西边河南有中部崛起战略,就剩下一个山东,显得孤单。盼来盼去,来了一个黄河生态发展战略。这个战略使得山东很多事情没法再干了。

为什么说没法干了?是因为山东有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铁矿等)发展起的庞大重化工业体系,山东某些传统优势产业(如重化工)确实面临着给人一种“被限制”的感觉。这是山东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与一些拥有“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光环的地区相比,山东压力太大了。

当然,黄河生态战略、逼得山东进行“刮骨疗毒”式转型升级。但是,做得怎样?大家很是关注。

9月17日至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记者赴山东省采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其中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媒体的外国记者,阵势很是庞大。采访期间,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海波介绍,山东将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山东产业发展和能源转型正在加速向新、向绿、向未来。大家当然关注山东这几年采取了哪些措施。

影响山东生态发展的背景

山东的重化工业(如钢铁、电解铝、化工、炼油、水泥等)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性,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 大气污染。煤炭消费量大,工业燃煤、钢铁冶炼、化工生产等过程产生大量废气。山东曾是全国雾霾重灾区之一,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居高不下,区域性灰霾天气频发。

2. 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高耗水特性加剧水资源紧张。部分河流、地下水体受到污染;山东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3. 土壤污染与固废堆积。采矿活动破坏土地,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渣、赤泥、粉煤灰等大量堆积 。占用大量土地,存在重金属渗漏等环境风险,治理修复成本极高。

4. 结构性依赖与路径锁定。 经济结构“偏重”,过度依赖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使得转型升级面临巨大阻力,容易陷入“资源诅咒”。

从国家战略赋能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区域。强调“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重,这要求山东转变过去的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增长模式。

山东的应对与转型之路

山东的矿产资源与重化工业优势,确实曾是其生态环境的主要压力源。但正是这种“切肤之痛”,倒逼山东走上了一条坚决的生态优先、绿色转型之路。面对这些严峻问题,山东没有回避,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其核心思路是:淘汰旧的、培育新的、改造老的。

1.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为环境“减负”。“减法”做得下力气。近年来,山东累计压减粗钢产能近2000万吨,退出化工生产企业超过1700家,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超过700万千瓦。这些举措直接从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

2.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让产业“变绿”。 技术改造,对存量的重化工业企业进行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例如,通过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火电和钢铁企业,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

集群发展:推动石化、钢铁等产业集约化、园区化发展,便于集中治理污染、循环利用资源。例如,建设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旨在替代落后分散的小炼油产能,打造世界级高端石化基地。

3. 培育壮大新动能,为经济“换引擎”。瞄准高端制造,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山东已成为新能源产业大省,在光伏制造、风电装备、储能电池等领域全面布局。2024年新能源投资突破2100亿元。

故事多多,画面多多。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升空,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山东造“大国重器”奔赴“星辰大海”。

4. 强化生态修复与治理,为历史“还债”。 治理采矿塌陷区,对因采矿形成的塌陷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将其转变为湿地公园、渔业养殖基地或耕地。

六年黄河生态战略,山东发生哪些变化

经过一系列强力措施,山东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显著改善,初步扭转了“重污染”的标签:

蓝天增多:2024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比2019年改善30.4%,“蓝天白云”已成常态。

河水变清: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大幅提升,南四湖、东平湖等重要湖泊生态持续恢复。

结构优化:虽然重工业仍是重要基础,但其内部结构已向高端化演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新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

山东在推进黄河生态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经济持续增长:2024年,山东沿黄9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8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39.3%。

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同期,这些区域的PM2.5平均浓度改善了30.4%,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高了10.8个百分点。

· 生物多样性恢复:消失近60年的中华鳑鲏回归济南,黄河刀鱼、江豚等珍稀生物也重现黄河口。

今年上半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0%,高于全部规上工业5.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3.4个百分点。从产品看,动车组、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0.1%、58.6%、35.7%。

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且漫长,但山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证明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以协同共赢。山东这条转型之路,也正是中国许多传统工业大省正在探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事实上,山东不仅没有被忽视,反而被赋予了探索传统产业大省转型之路、为中国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样板。

从区位角色看,山东并没有被边缘,而是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的“战略走廊”和“北方经济重要支点”, 发挥贯通南北、联动陆海的枢纽作用,带动北方经济,平衡南北差异。

产业转型方面, 传统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压力源于对“量”的抑制,机遇在于对“质”的提升。 山东为中国传统产业大省尤其是北方地区,探索一条兼顾经济与生态、创新与传承的现代化路径。

区域协同主动深度对接京津冀与长三角,从“单向承接”变为“双向赋能、优势互补”。 鼓励山东跳出省域思维,在更大空间内配置资源,通过与其他国家战略区域联动,提升自身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这种“限制”或“压力”,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主动求变、迈向更高发展层次的必然要求。对于山东来说,这确实挑战巨大,但也机遇空前。山东抓住了这个机遇,开拓出一条新路子。

山东是好样的。就是听话,带头干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覆盖青海、山东等9省区。构建“一带五区多点”生态布局和“一轴两区五极”经济格局。动作有急有缓。山东是带头的。

从历史来看, 黄河治理历史可追溯至大禹治水,新中国成立后开启系统治理,2012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点,实现黄河连续20年不断流。战略继承“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理念,融入现代治理思路,推动黄河流域从被动治理向主动保护转变。在黄河治理史上,山东再次“走在前,挑大梁”。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能不能走在前,怎样走在前,这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记者赴山东省采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是对总书记和全国人民的一次汇报。

山东“山东产业发展和能源转型正在加速向新、向绿、向未来。”张海波介绍说,作为中国工业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备的省份之一,山东紧扣“绿色低碳”方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工业经济为“头号工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山东制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划和政策,着力营造政务、人才、产业等“八大生态”。

张海波在记者会上的介绍,很有诗情画意,也很有自豪感。他表示,山东将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以“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稳稳扛起北方经济“压舱石”的重任。

山东在推进黄河生态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山东去年经济增长仍然保持4.6%速度。2024年,山东GDP达到9.86万亿元,距10万亿元仅一步之遥。今年第一季度保持6%速度,在全国是领先的。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经济上仍然保持这样的速度,就太不容易了。

山东是好样的。山东是听话的,不怨不争,就是带头干,就是埋头干,干出好样子,走在前面。几十年就是这样,几百年就是这样,几千年,就是这样 。

● 习近平重要讲话及高层会议精神解读

● 国企改革

● 李锦调研典型案例与沂蒙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东经   张海波   山东   黄河流域   黄河   生态   经济   战略   产业   动能   发展战略   化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