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核电基地是我国“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始发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计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目前已经有4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开工建设。眼下,项目现场如火如荼,近万名核工业建设者正在抓紧施工。
总台记者 郭紫约:通过航拍镜头大家可以看到,漳州核电基地计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目前已经有4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1号机组,在今年的1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工作人员严密监视着机组运行状态,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在2号机组核岛内部,调试工程师正在进行热态性能试验前的各项调试工作,为机组后续的装料、并网等关键节点打好基础。
在3、4号机组土建施工现场,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为3号机组核岛管道安装,以及4号机组反应堆厂房安全壳钢衬里模块吊装做着准备工作。5、6号机组正在推进前期工作。
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双层安全壳加倍防护
而在正在建设的4号机组,这个在建的圆弧形装置就是进行核裂变反应的核岛。
来看示意图,这里是我们所处的4号机组的位置,每台机组由一个核岛和常规岛构成。
单台“华龙一号”机组在建设过程中,会使用27.28万方混凝土和9.21万吨钢筋,差不多够盖两个鸟巢。
更安全、更经济、更智能也是“华龙一号”中主要的技术优化方向。在安全性方面,核岛的双层钢筋混凝土外壳是“华龙一号”重要的一道安全屏障。
它的外壁厚1.5米,内壁厚1.3米,内壳的表面还加有6毫米厚的钢材,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就连两层安全壳之间在模型上看上去很窄的缝隙,里面都能站个人。
安全壳的建设过程中,所有的材料都遵循最高的强度要求,这个双层安全壳可以抗17级的超强台风、9级以上的超大地震和商用大飞机的撞击。在智能化上,通过技术迭代,“华龙一号”已实现核电设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核电建设现场,视频监控、定位、物料管理等各方面实现智能化应用,有效提升了核电建设的效率与安全性。
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促进高端装备制造出海
“华龙一号”究竟有哪些“超能力”呢?“华龙一号”每台核电机组每年发电超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漳州核电基地建成后每年提供约600亿千瓦时的电力供应,有效改变福建“北电南送”的电力格局。除了提供清洁的能源,“华龙一号”还有很多隐藏的经济价值。它的项目建设涉及产业链上下游5300多家设备供应商,分布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提质和升级。
而“华龙一号”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到运行维护,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支持。
此外,“华龙一号”还会促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目前,“华龙一号”相关设备国产化率已超过90%,每出口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就能直接带动相关产业超百亿元人民币的产值。
我们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核电站是一项百年工程,建造周期60个月左右,使用寿命在60年左右。在未来的时间长河中,“华龙一号”会继续与时俱进,不断升级。为我们工业产业链条上的产品能力提升创造长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来源:央视新闻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