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磷复肥巨头司尔特,最近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一边是董事长兼总经理袁其荣,联手董事袁鹏、董秘吴昌昊,宣布要自掏腰包至少375万元增持自家股票,向市场喊话“我们有信心”。另一边,一纸来自中国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通知书,又像一盆冷水浇在所有投资者心头,直指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这种“一手救市,一手受查”的拧巴处境,将司尔特推上了一场由内控黑洞引发的全面信任危机。这不仅仅是股价图上的几根阴线,更是监管、投资者乃至公司董事会内部多重信任链条的断裂声。
一个职务侵占案,就像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最初的震动,直接传递到了最敏感的资本市场。市场的反应从来直接,甚至有点粗暴。今年1月,当公司首次公告报案时,恐慌情绪迅速蔓延,短短两个交易日,股价就没了9.71%。这还只是前菜。
到了4月底,一则无法按时披露财报的公告,彻底点燃了市场的焦虑。投资者用脚投票,两个结结实实的跌停板,把公司的市值砸出了一个深坑。最近的一次冲击发生在9月1日,立案调查的消息一出,次日股价再度重挫7.71%。资本的耐心,在一次次的利空消息中被消磨殆尽。
虽然到了9月16日,股价微涨0.77%,收于5.23元,但对比之前的暴跌,这点回暖显得杯水车薪。市场信心的重建,显然比摧毁它要难上千百倍。
与此同时,监管的探照灯也越打越亮,步步紧逼。起初是安徽证监局对司尔特及其子公司贵州路发的现场检查,随后在今年4月,一纸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送达公司,明确要求整改。这说明地方监管层已经发现了问题。
然而,事情的严重性显然超出了地方的处置范畴,最终引来了中国证监会的亲自下场,以“涉嫌信披违规”为由正式立案。监管压力从地方到中央的层层加码,无疑在向外界宣告:司尔特内部的问题,不简单。
最戏剧性的一幕,往往发生在堡垒内部。自今年以来,公司的董事吴玉光、朱克亮,就像两个“吹哨人”,在连续7份定期报告中,都投下了刺眼的声明:“无法保证本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这种董事会内部的公开分裂,等于把公司治理的裂痕赤裸裸地展示给所有人看。
风暴的中心,究竟藏着什么?拨开层层迷雾,根源直指一个叫贵州路发的全资子公司,以及几个关键的名字。这起被定性为“职务侵占”的案件,核心人物是原审计部副部长黄席利,以及一个身份敏感的人物——前实控人之子金某辉。
知情人士透露,金某辉正是公司前实控人金国清的儿子。司尔特在2016年易主,国购产投的袁启宏成为新的实控人。但旧的权力网络似乎并未彻底退场。
公告中耐人寻味地使用了“黄席利等”这样的表述,据说就是为了顾及前实控人的情感,希望能给其子一个主动坦白的机会。这微妙的措辞背后,是新旧管理层之间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利益纠葛。
作案的舞台,就设在贵州路发这家公司。司尔特在2021年2月才完成对它的全资控股,但很快,这里就成了一个掏空上市公司的“账本黑洞”。
犯罪手法听起来并不复杂,就是通过与多家劳务公司、建工集团等进行虚假的劳务工程和台车掘进业务交易,虚构成本与费用,将上市公司的资金悄无声息地转移出去。这些在2021年至2023年间发生的勾当,直到去年底才被公司现任管理层在日常工作中察觉到蛛丝马迹。
这一切之所以能发生,正如长沙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刘研所指出的,是“公司治理失效和内控机制缺陷的集中体现”。一个规模领先的磷复肥基地,其内部的“防火墙”在精心策划的侵占行为面前,几乎形同虚设。最直接的证据是,公司甚至无法自行准确核查这些会计差错,导致年报和一季报都无法按期披露,这本身就是内控体系崩溃的信号。
面对这场几乎要吞噬一切的危机,司尔特现任管理层开始了挣扎自救。最先打出的一张牌,是“真金白银”的信心喊话。董事长袁其荣、董事袁鹏、董秘吴昌昊这三位核心高管,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用自有资金合计增持375万至750万元的公司股份。
有意思的是,这三位此前均未持有公司股份,属于“零持股”高管。公司称,此举是基于对公司发展战略和长期价值的信心,也是为了回应投资者在业绩说明会上提振信心的诉求。这笔增持的股份还将锁定6个月。无论其象征意义是否大于实际效力,至少在姿态上,管理层试图稳住市场的恐慌情绪。
另一边,公司也在积极对外释放案件侦办的“乐观预期”。据了解,案件已在今年4月底由宁国市公安局提级至宣城市公安局侦办,规格的提升意味着案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得到了更高层级的重视。公司在9月11日的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透露,案件办理已有积极进展,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强制措施。
更有知情人士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流程推算,主要嫌疑人可能在6月底或7月初就被批准逮捕,整个案件有望在明年农历春节前进入审查起诉阶段。这一系列信息,都在试图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问题正在解决,最坏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
然而,悬在司尔特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未真正落下。一个关键细节是,公司曾主动申请扩大鉴定范围,原因是他们认为初期确认的涉案金额,与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发现的差距较大。这暗示着,案件的真实规模和复杂程度,可能远超最初的预估。
此外,那位多次声明“无法保真”的董事朱克亮也表示,将根据未来不确定性的消除情况,再做进一步判断。业内人士更是提醒,如果最终查实虚构交易给投资者造成了损失,上市公司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这些法律与财务上的巨大风险,依然是公司未来道路上随时可能引爆的地雷。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