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9日,当时的厦门警备司令部通报日敌进攻厦门计划致厦门海军司令部、厦门市政府等的代电。
1937年8月23日,当时的厦门市政府关于一五七师部队已进驻厦门等致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电。
5月10日15:00,急促的防空警报声又将划破厦门的上空,响彻全城,似乎在一遍遍地提醒:铭记历史、不忘耻辱、忘战必危、国强才能民安。
从2001年开始,厦门将每年的5月10日作为防空警报试鸣日,在全市拉响防空警报,至今已持续24年。为何选择5月10日?那是因为这一天是厦门永难忘记的伤痛日、耻辱日——1938年5月10日,日军开始进攻厦门,登陆厦门的日军到处滥杀无辜,3天后厦门沦陷。此后,这座城市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熬过了七年多的苦难岁月。
厦门为何成为日本侵略者觊觎的目标?日本侵略者如何攻占厦门并实施暴行?鹭岛军民又展开了怎样可歌可泣的抵抗?本期“厦门档案故事”,将依据厦门市档案馆珍藏的抗战史料,披露厦门沦陷的历史真相,再现那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厦门为何会让日军垂涎三尺?
历史资料显示,日本对厦门的侵略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874年,日本就曾派出“孟春”号勘测船秘密探测厦门港区水文地理,为其日后军事行动作准备。日本侵占台湾后,加快了对厦门的侵略步伐。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轰宛平城,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次年即把魔爪伸向厦门。
厦门为何会让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据厦门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厦门港拥有天然深水良港优势,终年不冻不淤,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极具经济价值。其次,厦台关系密切,日本侵占台湾后,厦门成为两岸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重要据点,给日本对台湾统治造成威胁,日本统治者为巩固对台湾统治,处心积虑侵占厦门。第三,军事上,日本如果占领厦门,就可以在厦门建设海军基地,与日据台湾相呼应,向北可断中国海上交通,向南可为侵略中国广东、广西作准备,也可配合日本“南进政策”,为侵略东南亚打通南下交通线,对日本推行对外侵略国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四,作为当时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侨乡,大量侨汇经此中转至国内各地,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图占厦门的行动也紧锣密鼓,派遣大批间谍特务开展情报搜集工作,频繁进行武装挑衅。面对日本侵略者,厦门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义无反顾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1937年8月22日,国民党军第157师奉命驻防厦门。入驻厦门后,第157师积极开展抗战布防,一面加强防御工事建设,一面打击日本间谍特务活动,在入驻厦门的第二天即查封了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全闽新日报》。1937年9月3日,厦门遭到日舰的猛烈炮击和日机的轰炸,面对侵略,胡里山、屿仔尾等炮台的守军奋起还击,重伤日本军舰“箬竹”号。此后,日舰频繁对厦门、集美、同安等地进行炮击轰炸,导致大量房屋被毁,许多无辜市民伤亡。
1937年10月26日,日军占领金门后,迅速将其打造为进攻厦门的军事基地——在金门修建机场,频繁出动战机轰炸厦门市区及军事设施;同时扩建料罗湾港口,利用日军军舰频繁炮击厦门沿海地区。面对日军武装入侵的升级,第157师和国民党厦门市政府在开展防御的同时,也制定了紧急应对方案。据厦门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为应对极端情况,当时的厦门市政府对辖区内老幼妇女人数进行了调查统计,规划了9处专用撤退码头,并拟定战时交通设施破坏预案。
5月10日凌晨日军强行登陆厦门
1938年5月9日夜晚,厦门各界人民按惯例举行纪念“五九”国耻火炬游行,国民党军第75师(接替第157师)厦门守备队部分官兵也赶赴市区参加纪念活动,深夜徒步走回五通驻地,已人困马乏。谁能想到,几个小时后,日本侵略者偷偷揭开进攻厦门的序幕。
1938年5月10日凌晨1时,以“加贺”号航母为首的日本舰队从金门出发,3时40分许,日本军舰向厦门沿海的何厝、泥金、五通等处发起炮击。4时许开始,日本海军陆战队队员,分多路从五通、凤头等处海滩强行登陆。驻守前线的第75师厦门守备队、壮丁队、武装警察奋起抵抗。由厦门市档案馆提供的《厦门市政府市长高汉锹致韶关军委会广州行营程参谋长的电》(1938年5月10日)显示,中国守军与登陆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因双方实力悬殊,日军一路向前推进,守军且战且退,顽强抵抗。
5月10日中午,增援的壮丁队、保安警察在江头与日军激战。壮丁队大队长程超凡、中队长魏光汉率壮丁常备大队第一中队参加莲坂血战,伤亡惨重;10日下午,日军进攻莲坂,守军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不敌日军,莲坂失守,第75师223旅参谋主任楚怀民牺牲;1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市区发起进攻。当日军逼近将军祠,守军、壮丁和保安警察又在美仁宫一带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短兵相接的巷战。据报道,“有一个店员自厦禾路车站(今厦禾路、思北路十字路口)的窗口,向街上的敌寇开枪,于击毙两个敌兵后被包围,以枪自杀”;11日晚,中国守军奉命撤退;12日,胡里山炮台失守。在3天的浴血奋战中,守军由于寡不敌众、装备落后,不得已退出战场。5月13日,厦门全岛沦陷。
日军登陆后,对厦门市民大肆屠杀,许多民众纷纷逃难外地。据厦门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战前厦门全市人口265631人。厦门收复时,所有人口仅剩8万余人,不及战前的三分之一。日军进攻市区时,市民纷纷扶老携幼,渡海往鼓浪屿避难。《福建民报》1938年5月13日报道,日机丧心病狂扫射、轰炸渡海中的难民,有许多双桨小船被炸翻沉,死伤的百姓很多。《侨声日报》1938年5月17日报道,13日,日军将来不及撤退的壮丁队员逐至鹭江道海岸边用机枪扫射,只有极少数跳进海里幸免于难。同胞们的鲜血,染红了鹭江之水。
热血青年组建血魂团抗日复土
厦门沦陷后,进入了近代最黑暗的时期。
1938年7月,一支由爱国的热血青年自发组建的“厦门青年复土血魂团”(简称“血魂团”)在鼓浪屿秘密成立,成为日占区最活跃的抗日组织之一。出生于厦门的赵家欣,是当时冒着“敌人炮火”勇抢新闻的报人,1940年7月1日的香港《星岛日报》曾刊发其撰写的文章《厦门血魂团的今昔》,详细介绍血魂团的抗日历史,展现了厦门人民不屈的抗战精神。
据记载,血魂团初期的领导人是黄月(船员)、黄白戈(船员)、林明(身世不明)等人,后期由黄耀明(身世不明)、张弩(厦门大学印刷所排字工)、吴明泉(印刷工)、潘文川(印刷工,台胞)等人领导,大部分成员是船员、建筑工、印刷工、小贩等。他们在黄家渡码头散发传单,在中山路张贴抗日标语,放火焚烧在双十中学校址的日寇海军警察本部驻地,向日寇在后江埭的兵营投掷手榴弹,在中山路南田巷口埋伏,枪击敌酋所乘的汽车,数次在禾山及厦港沙坡尾袭击日寇哨兵,夺取枪支弹药……除了抗日宣传,当时一些成员还勇敢地对日寇进行武装袭击。
1939年10月,在坚持一年多的斗争后,血魂团被日寇和伪厦门警察厅督查科破坏。
来源:厦门日报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