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弱的西夏凭啥与辽宋三足鼎立?军事天才李元昊的立国四战!

从地图上看,西夏立国时的疆域也就整个河西走廊,还不到辽宋的十分之一。

从位置上看,西夏地处四战之地,回鹘、吐蕃、辽、宋强邻四围。

正如赵大所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样一块战略重地,辽宋为何没有强干涉呢?

不是没有,实在是干不过。

首先发难的是宋。元昊立国以后,就遣使要求北宋承认既成事实:“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

当时的宋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大梦之中,自然不能容忍藩属成为邦盟,便削去元昊的赐姓官爵,断绝互市,张榜沿边——俘斩贼首者即授其官,并准备兴大兵问罪。

既然给你面子不要,李元昊决定用军事手段自取。

三川口之战

宝元三年(1040年)二月,李元昊声言将发兵攻延州(今西安),而实际却派兵一部攻打延州西北的保安郡(今陕西志丹)。保安告急,宋延州边帅范雍令石元孙和刘平两部,分由延州和庆州驰援保安。

但宋军被调动后,李元昊却巧妙地变声东击西为“声东击东”,亲率主力10万南下,在诈降人员的配合下,里应外合,一举攻占了金明寨(宋延州北部36个据点中最重要的一个),生俘守将“铁壁相公”李士彬。

紧接着,李元昊再用声东击西战术,仅派一部兵力攻打延州,而将主力埋伏于保安至延州间的三川口。胆小怕事的范雍生怕延州不保,自己被擒,又急令屁股还没坐热的刘平、石元孙从保安东援延州,当行至三川口时,不出意外的陷入了李元昊的重兵埋伏圈。

最终,宋军苦战两日,几乎全军覆没,刘平、石元孙也俱被生俘。

之后,李元昊猛攻延州,时正大雪,七日未能破城,夏军不敌严寒,更恐被切后路,便主动解围北归。

不久,宋廷调整了西北边帅,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以副使兼知泾州,范仲淹以副使兼知延州。

岁末,仁宗召见了韩琦与两府宰执,决定采取前者主攻的方针,次年正月组织鄜延与泾原两路军进讨西夏。

好水川之战

然而,宋朝的主动攻势还未发动,李元昊就抢先一步,于庆历元年(1041年)三月,率兵10万从天都寨(今宁夏海原)出发,再次南下攻宋。

为麻痹宋军,李元昊事先派人到延州诈向宋将请和,然后,将其主力沿着葫芦河直抵好水川,并在川口预设重兵埋伏;又分兵一部至怀远城一带诱敌深入。

韩琦闻讯,一面急令固原守将出兵迎战,一面命环庆副都部署任福为大将,率勇士1.8万人从侧后攻击。

三月十七日,担任诱敌的夏军一部进至张义堡南时,按预定方案,佯败。轻敌的任福率部脱离辎重,轻装追击。当晚,宿营好水川,约定次日会合各路宋军继续追击夏军。

十八日,任福率军沿川西进,当进至川口时,发现道旁有数个银泥盒,外蒙布幕。宋军打开察看,百余带哨家鸽腾空而起,夏军见到信号,立即发起四面合击。双方从清晨激战至正午,主将任福、先锋官桑怿先后阵亡,宋军战死1万多人。

好水川之败使北宋的主攻派失去了发言权,韩琦被降一级,贬知秦州,而范仲淹也在知延州任上因私接李元昊议和书信,被以“人臣无外交”罪名贬知耀州。

定川寨之战

庆历二年闰九月,李元昊在试探议和未得答复的情况下,再次兴兵进攻镇戎军(宁夏固原),泾原路统帅王沿急遣副总管葛怀敏率军迎击。

这次,宋军依然没能汲取教训,被李元昊重施故技,诱至定川(固原西北)。宋军一进入包围圈,就被团团围住,只得退入定川寨中死守,随后西夏军切断了水源。

困守两日的宋军最后选择冒险突围,但仅行二里,就被西夏伏兵围歼,葛怀敏以下十四员大将战死,所部万余将士、六百余战马均被俘获。

之后,李元昊挥师直抵渭州城下,王沿令为数不多的守城军民竖起许多旗帜,学诸葛亮布下疑兵阵,才使西夏大军放弃攻城,纵掠七百里后整军而还。

三次大战惨败,宋廷原先那种一鼓荡平“蕞尔小丑”盲目自信被打回现实,明白了在军事上根本不可能占上风,开始全力求和,而议和对西夏来说也是求之不得,毕竟战争无赢家,双方议和使节开始不绝于道。

德胜寺之战

宋夏大战之初,辽朝打得是“挟夏讹宋”的如意算盘。庆历二年正月,辽朝就派出使者,照会宋朝——辽夏为舅甥之国,对夏有保护之责,宋攻夏为何不先与辽打招呼?

然后指责宋在边境上营筑长垒,堵塞隘路,添置边军,有破坏宋辽盟约的意向。以此为由,向宋重提旧案,要求归还当年被后周夺取的瓦桥关以南十县。

对辽早已滑跪成习的宋廷不得不再次增加岁币二十万——银十万两用以代替关南租赋,绢十万匹则是答谢辽约束西夏。

得到好处的辽开始在宋夏之间充当和事老和救世主,它照会西夏:可以打,但不可以大胜(就像老特调停俄乌战争)。

受到辽政治压力的李元昊十分不满,他本就与辽兴宗姐姐兴平公主感情不和,庆历三年又发生了争夺边境部落的纠纷,双方关系开始急剧恶化。

为了防止宋辽联合而腹背受敌,李元昊最终在庆历四年秋,匆忙遣使向宋送上称臣誓表,双方达成和约:元昊以西夏国主的名义向宋称臣,允许自置官属;宋则每年“岁赐”银绢等二十五万五千;两国重开榷场,恢复互市。

宋夏和议显然不符合辽朝的利益,于是遣使欲破坏和约,结果遭到宋仁宗的拒绝,辽兴宗遂决定出兵讨伐西夏(这是什么逻辑?)

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辽兴宗亲率骑兵10万,分三路渡过黄河,长驱直入夏境400里。

李元昊知不可力敌,于是假意向辽兴宗谢罪请和。辽兴宗犹豫未决之时,西夏军又连续后撤三次,凡百余里,“每退必赭其地”,坚壁清野。

辽因粮草问题,许和。但李元昊却故意拖延时日,使辽未能及时撤军,困饿之际,又被夏军突袭,这时老天爷又捣乱,狂风骤起,辽军被沙迷目,阵中大乱。

李元昊趁机亲自率军猛攻辽驻地德胜寺南壁,辽军大溃,萧胡睹等数十辽将被俘,辽兴宗仅从数骑逃出。

大胜之际,李元昊依然保持了足够的清醒,他见好就收,战后,立刻同辽讲和,给足了舅国面子,同时又向宋献俘,彰显国威。

又打又拉之下,辽宋终于认可了西夏的地位,并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纵观李元昊一生,虽然性暴戾,多猜疑,易中离间之计,但就军事层面而言,绝对是百年难遇的天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西夏   固原   照会   声东击西   和约   重兵   宁夏   埋伏   保安   主力   天才   军事   历史   宋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