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手机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意料之中的降温。2024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仅2.9%,创下该品类诞生以来最低增速;机构预测2025年将首次出现4%的下滑。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手机形态”,为何在短短五年后显露疲态?
2019年三星Galaxy Fold与华为Mate X的发布,拉开了折叠屏手机的时代序幕。
凭借差异化的形态和万元级定价,这个新品类一度成为手机行业唯一的增长亮点:2021年全球销量暴涨300%,2022年继续增长65%。但到了2024年,增长曲线陡然放缓——全年1600万台的销量中,70%仍由华为、三星贡献,其他厂商的入场并未带来预期中的市场扩容。
更值得警惕的是用户换机周期的延长。早期消费者平均每1.5年更换一次折叠屏设备,而2024年这一周期延长至2.3年。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折叠屏手机的复购率仅为18%,远低于直板旗舰机的35%。当尝鲜者完成第一轮消费后,市场迅速陷入增长瓶颈。
价格门槛难跨越:当前主流折叠屏手机售价集中在8000-15000元区间,是高端直板机的2-3倍。以小米MIX Fold 3为例,其起售价8999元,而维修一次内屏需花费3999元,相当于半台新机的价格。这种“买得起修不起”的焦虑,劝退了大量潜在用户。
生态适配遇尴尬:展开后的大屏并未带来革命性体验。主流社交、视频APP仍以简单拉伸适配为主,办公场景下的分屏功能使用率不足15%。一位数码博主实测发现,折叠屏用户日均展开屏幕操作仅7次,且60%以上用于“展示折叠形态”。
可靠性疑虑未消除:尽管厂商宣称铰链寿命突破50万次,但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折叠屏投诉量同比增长120%,其中80%涉及屏幕折痕、铰链异响等问题。更严峻的是,跌落测试表明,折叠屏手机屏幕破碎概率是直板机的4.6倍。
面对市场疲软,行业将希望寄托于苹果。有观点认为,若苹果2026年推出折叠屏手机,将带动整个品类销量翻倍。但这一预期存在三大疑问:
技术路径存疑:苹果至今未公布任何折叠屏专利,反而在卷轴屏、柔性屏领域加大研发。供应链消息称,其首款可折叠设备可能是iPad而非iPhone,这与手机厂商的赛道选择存在本质差异。
定价困境无解:参照现有产品定价逻辑,苹果折叠屏手机起售价或突破2500美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在iPhone 15 Pro Max仅售9999元的对比下,这种定价策略能否被市场接受仍需观察。
用户需求错位:当前折叠屏用户中,70%为男性科技爱好者,而苹果的核心用户群集中在普通消费者。要让注重实用性的果粉为“折叠”概念支付溢价,或许比想象中更难。
折叠屏的遇冷,本质上暴露了手机行业创新乏力的焦虑。当厂商试图用形态变革掩盖技术瓶颈时,消费者正在用钱包投票——2024年全球手机市场600美元以上机型销量中,折叠屏占比不足1%。
这场降温未必是坏事。它迫使行业重新思考:手机创新的核心究竟应该是炫技式的形态变革,还是持续提升用户体验?或许当折叠屏价格回归5000元主流区间、软件生态真正成熟之日,才是这个品类重获新生的起点。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