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夏季,玻璃杯里得装下一座园林。
水波无色,一团白云、一片绿林做底,还站着蜜饯做的小亭子、清凉殿似的冬瓜糖,浮动的青红丝像锦鲤与莲叶,“皆若空游无所依”。轻轻晃晃调羹,小景随之晃动,再看向杯子,一会儿杯中的风光像艺圃,一会“绿浪纷飞”,是沧浪亭。
苏式绿豆汤,避开了“北红南绿”的绿豆汤颜色争纷。汤底是独树一帜的透明薄荷水,而非熬煮绿豆得来的甜汤,是苏式绿豆汤最大的不同。提神醒脑的薄荷,不仅为甜汤染上江南意蕴,更是苏州绝不外传的解暑秘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写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清风散热。”绿叶轻薄,清风一拂,薄荷醇肆意发散,酷暑里,足够让人从鼻腔到肌肤打个冷战。
苏州人极爱薄荷,人到姑苏,走街串巷,从白墙老房门前的各色花盆里,你仔细瞧一瞧,准有一盆不起眼的薄荷。吃食上,除了绿豆汤,还有一块薄荷松糕可以佐证。糕点浓绿,入口微甜,薄荷清凉最要紧,一口下去,嘴巴开半天空调。
说回绿豆汤,它解暑的能力,早在明朝《遵生八笺》就有记载。当然,苏州这杯,显然是离经叛道的。绿豆不再是唯一主角,和圆糯米一起蒸熟。绿豆软,糯米糯;绿豆消暑,糯米温补。冰镇薄荷水搭绿豆糯米,绝配!
要我说,最适合配苏式绿豆汤的,一定是昆曲。一个杯子可以是一座戏台,绿豆、糯米颗颗分明,无处不在,但主角之外,配角一样精彩。
橘皮做的青红丝,千里江山青、牡丹芍药红,颜色好看,牙感略硬,甜丝丝。还得有老式蜜饯,冬瓜糖生脆,蜜枣娇憨可人,薄荷水中和了它们的甜腻,恰到好处。山楂开胃,葡萄干弹牙,白芸豆软烂……各自有各自的精彩纷呈。
在苏州游园,留园一处门上有砖额,写着东山丝竹。留园旧主盛康,曾在园内建有一座戏台。如今,留园的戏台不见踪影,衣香鬓影落幕了,徒留遗憾。还好,有一杯苏式甜汤抚慰人心。
有人说,不看重绿豆的苏式绿豆汤,不该叫绿豆汤才对,为此固执地喊它的别名,苏式八宝汤。可苏州人不同意,尤其到苏州常熟,逛完燕园买苏式绿豆汤,常熟阿婆肯定地答,常熟人的绿豆汤,就是杯里的模样。问由来,老苏州人也答不出,只说这样喝了很多很多年。
有多少年呢?找了许久,才终于在1940年发行的《清凉饮料制造法》找到相关内容:“食时取闷熟绿豆八份、扁豆及莲子各一份置小碗中……或薄荷叶与清水煮熬,加入亦可。”
85年,是目前可考的时间。时间之外,苏州人的杯碗之间,这份与众不同的绿豆汤,存在了多少年?这个问题,和吴淞江流淌了多少年一样,很难追溯。从这个角度看,一杯绿豆汤也见证了一座苏州城的发展变迁吧。
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苏式绿豆汤也是夏日特供,像艺圃春天的蔷薇,怡园秋天的红枫。盛夏,走出拙政园的人潮,你必须带一杯苏式绿豆汤走。如果说园林写意着自然的山水,那你杯里,就装着写意的园林。(作者:温吉娜;编辑:杨硕)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