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民证一到手,咱就能回家种地了!”1937年12月的南京街头,裹着破旧棉袄的王大爷攥着皱巴巴的纸片,笑着跟排在身后的邻居念叨。可他不知道,眼前日军士兵递来的登记表格,不是保命符,而是催命符——这份由日军战地记者白景茂拍下的影像,时隔87年再看,每一帧都扎得人心疼!
这段藏在历史档案里的37分钟录像,是南京沦陷后少有的“日军自录罪证”。镜头一开始,南京城墙上还挂着日军刚贴的告示,红底黑字写得“漂亮”:“日军所到之处,和平立即实现”“上海路以西难民,速往金陵女子大学登记领良民证”。
“当时谁能想到啊?”家住城南的幸存者李奶奶晚年回忆时,手还会止不住发抖,“日本人说‘放下武器就不杀’,说‘登记了就能安居乐业’,咱老百姓哪见过这阵仗?想着忍几天就过去了,谁知道是把脖子伸到狼嘴里!”
镜头里,排队的人从金陵女子大学门口绕了三条街,有抱着孩子的母亲,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刚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他们冻得鼻尖通红,却还攥着家里仅剩的干粮,盼着登记完能早点回家。可影像的下一幕,让人瞬间破防:登记完的人被日军用麻绳捆成一串,像牲口一样往城外拉,有的人口渴得想喝路边的雪水,都被日军用枪托砸开手。
“别反抗!反抗死得更快!”战俘营里,曾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张排长对着身边人低声说。可五六天没吃没喝,连站都站不稳的人们,哪还有反抗的力气?影像里,有人饿晕在雪地里,日军却笑着用脚踢;有人想逃,刚跑出两步就被机枪扫倒——这些画面,都是外国人马吉躲在废弃房屋的破窗后,冒着生命危险拍下来的。
更让人恨得牙痒痒的是,镜头里还出现了日军“入城庆祝仪式”的画面。1937年12月17日下午1点,骑着高头大马的朝香宫鸠彦王走在最前面,这个日本天皇的姑父,早在南京没攻破时就下了密令:“大体不要俘虏,全部解决”。跟在他身后的松井石根,脸上挂着笑容,可就在他们举行庆功宴、喝酒吃肉的时候,南京城外的江边,活埋、火烧、刺刀刺杀正在疯狂上演。
“我亲眼看见野田毅和向井敏明比谁杀得多!”幸存者刘爷爷曾在证词里说,“他们拿着军刀,每杀一个人就狂笑,还说‘谁先到100人谁赢’,最后一个杀了106个,一个杀了105个——这哪是人啊?是畜生!”
短短六周,南京城里30多万人没了性命。万幸的是,还有像约翰·拉贝这样的人在拼命。影像里,他搭建的安全区挤得满满当当,草坪、壕沟、防空洞都住满了人,四平方公里的地方,硬是护住了25万中国人。“别害怕,有我在!”拉贝常对着难民们说,他靠着德国纳粹党身份,一次次拦在日军面前,哪怕被威胁也不后退。
如今再看这段影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提醒每一个人:那些排队的百姓,曾是活生生的人;那些逝去的生命,不该被遗忘。就像拉贝日记里写的:“我们要记住这一切,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