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内娱风向变了,流量时代要凉?

这两天,央视两次点名于和伟,

一次是播他演烈士吴石的片段,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让人起鸡皮疙瘩,

另一次是评论员直接发话,说演员就该干点有意义的事儿,

这种待遇,在娱乐圈真不多见,要知道,央视通常不会这么盯着一个演员连着夸,

可这次不一样,官方这波操作,藏着三个明确信号:内娱的风向,真的变了。

正向题材配实力演技,才是硬通货

打开电视,满屏都是古装谈恋爱,男主换着女主演,演完这部接那部,台词靠滤镜撑,剧情全是"工业糖精"。

看完了记不住谁是谁,更别提留下什么印象。

可于和伟演的剧,没热搜、没通稿,就靠真东西说话。

他主演的《暗夜深海》讲述烈士吴石的故事,吴石是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红色特情人员,潜伏在台湾为新中国传递情报。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于和伟专门跑去南京雨花台纪念馆翻档案,找吴石将军后人聊天,就想搞清楚这个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剧里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短短十个字,他把烈士的文人风骨和武将气魄全演出来了,

没有夸张的表情,没有刻意的煽情,就是那么一站、那么一说,观众的眼泪就下来了。

这才是央视看重的东西,正向题材得配得上实力演技,光有流量明星的漂亮脸蛋可不行。

再看看那些动不动就喊"投资三亿""预约破百万"的剧,播了一天就发通稿说破万了,搞得像达成了多大成就似的。

可真让人记住的,像《人民的名义》《狂飙》,当初谁也没这么闹腾,就靠演员把词说清楚、把人演活了,自然就火了。

这第一个信号已经很明确:流量题材的"泡沫时代"正在过去,好内容加真演技,才是现在的"香饽饽"。

演员的社会价值,比流量热度重要得多

以前内娱评"咖位"简单粗暴:热搜上得多不多、粉丝够不够多、微博数据好不好看,

甚至有人觉得"黑红也是红",抢C位比拍戏还积极。更离谱的是,那些流量小生小花没几部拿得出手的作品,就光靠走时尚红毯、买"实力派"通稿,就想往"影后影帝"上靠。

可他们忘了最根本的东西:演员的根从来不是高定礼服和热搜词条,而是能立住的角色、能打动人的作品。

于和伟刚好反过来。

他从不炒人设,也不混什么圈子,不拍戏的时候基本就"神隐"了,没什么花边新闻,

有人问他怎么看"大器晚成"这事儿,他没抱怨跑龙套的苦,也没提奖项的难,反而认真地说:"你在这个国家,这个土地上,你身为公众人物,有怎样的贡献才是最重要的。"

这话听着平常,可真这么做的,没几个。

于和伟在《觉醒年代》中三次饰演陈独秀,最初他拒绝了第三次出演的邀约,因为"有戏瘾,人物重复就觉得没意思",看了剧本之后,他被打动了:"从人的角度去剖析和讲述,特别打动我。"

为了演好陈独秀,他翻阅大量史料、人物传记、民国日记,有一次看到一张北大合影照片受到启发:照片中所有人站得规规矩矩,只有陈独秀把一只脚伸到蔡元培面前,这让他发现了陈独秀"特立独行、旷达狂狷"的性格特质。

剧组全员拍摄期间只行鞠躬礼不握手,久而久之产生文化的力量,心中的肃穆感和尊严感油然而生。著名作家莫言评价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如同陈公的灵魂附体,演出了陈公的精神"。

这种"想为观众、为社会做点事"的想法,才是央视两次点名他的根本原因,

当演员的社会价值成了"硬门槛",那些只会炒热搜、刷数据的流量明星,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作品质感才是王道,虚头巴脑的数据不管用

现在好多剧还没播就开始造势:一会儿吹"投资三亿大制作",一会儿晒"预约量超百万",播放量刚破万就发通稿庆祝,搞得像多了不起似的。

那些真正的"剧王",哪个是靠数据吹出来的?

于和伟2024年主演了《城中之城》在央视播出,饰演金融人赵辉,11月27日《我是刑警》在央视八套黄金档首播,他饰演从基层民警一路成长为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总队长的秦川。

剧中有个片段特别抓人:于和伟隔着铁窗死死盯着恶魔,说"你的儿子将永远背负着你的罪恶,将永远以你为耻",那个情绪的爆发力,看得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有人质疑"53岁的于和伟演大学生",导演惠楷栋专门回应:剧中角色在派出所工作4年后才考的大学,出场时已经30岁了,跨度30多年需要成熟演员来驾驭。

这些剧没请流量明星撑场面,也没炒热点话题,就靠于和伟把一个个人物演得像活人一样,让观众觉得这人真活过、真值得记在心里。

2025年1月,于和伟获得"新京报年度男演员"称号,同月正式受邀担任浙江警察公共关系形象大使。第30届白玉兰奖,他凭借《我是刑警》再次获得视帝提名。

这就是"作品质感优先"最直白的证明:虚的数据撑不起好剧,真质感才能留得住人。

29年的坚守,换来官方的认可

很多人以为于和伟是靠《觉醒年代》一炮而红,其实他的路走得比谁都长。

1999年,28岁的他在《曹操》里演荀彧正式出道。科班出身,本以为能顺风顺水,结果一上来就是12年龙套。《大宅门2》里的白占安、《历史的天空》里的万古碑、《搭错车》里的小角色,戏份都不超过40分钟,连名字都没人记得住。

那会儿他真有点撑不住了,觉得背井离乡就换来这么个结果,太不划算。可他没真放弃,还是接着演。

这份"能熬"的性子,其实打小就埋下了根。他3岁丧父,母亲一个人拉扯6个孩子,家里穷得连买本话本都得省好几天饭钱。就是这份对故事的执念,让表演的苗子早在那时就刻进了骨子里。

2003年《历史的天空》中,于和伟饰演的大反派"万古碑"就已经是圈内公认的演技派了,那会儿他毕业快十年,愣是把一个配角演成了经典。

之后的《三国》刘备、《军师联盟》曹操、《悬崖之上》周乙,他演谁像谁,完全没有自己的影子,这就是真正的"剧抛脸"。

张艺谋拍《坚如磐石》时,于和伟演一个衣冠禽兽的角色,一个整理袖口的即兴动作就把人物"笑里藏刀"的劲儿全演出来了,看得老谋子都佩服,后来张艺谋评价他是"中国最好的演员之一,没有之一",这可不是场面话。

可奖项总跟他捉迷藏。凭《悬崖》《老炮儿》多次提名金鸡奖、飞天奖,次次"陪跑"。他自己都调侃:"习惯了在台下鼓掌。"

直到2021年,50岁的于和伟终于等来了高光时刻。凭借《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他拿下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评委给的评语是"经过多年艰辛磨砺,成就今日华彩时光"。领奖台上那句"终于不用陪跑了",让无数观众破防泪目。

从1999年到2024年,出道29年,用12年龙套打底,再用17年步步进阶,他活成了"实力派"的代名词。

风向变了

央视这次两次点名于和伟,释放的信号已经很明确了,

流量数据的时代正在过去,真正能留下的,是那些沉下心来打磨作品、用演技说话、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演员。

那些天天换搭档谈恋爱的古偶剧,播完就没人再提了。可于和伟演的角色,哪怕只有十分钟的戏,观众也能翻来覆去地讲。

这不是靠运气,是时间一点一点熬出来的本事。

他用29年证明了一件事:在这一行里,走得慢的人,反而可能走得最远。

现在的娱乐圈,确实在变。以前谁上热搜谁厉害,现在谁演得真谁就能被官方捧。数据能作假,可观众心里有数,你演得假,他们转身就走;你演得真,他们能记你十年。

于和伟说过一句话:"你在这个国家,这个土地上,你身为公众人物,有怎样的贡献才是最重要的。"

这话,值得每个演员好好想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娱乐   风向   流量   央视   小时   时代   于和伟   演员   通稿   演技   数据   观众   角色   人物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