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研究团队在惯性约束聚变实验中采用双壳层设计并引入金属薄层优化,使中子产额相比早期同类尝试提升近十倍,这一突破为聚变能源商业化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与传统单壳层内爆依赖中心热点点火再向外传播燃烧波不同,双壳层构型通过外壳向内传递能量、高密度内壳压缩燃料,能够实现物理学家所称的"体积燃烧"——燃料在整个体积内更均匀地点火和燃烧。这项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的研究,不仅展示了新型内爆几何结构的技术可行性,还为探索天体物理极端条件和优化聚变反应堆设计提供了宝贵实验数据。
聚变能源的根本原理是让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融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这一过程释放的能量来自质量亏损——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微小的质量差转化为巨大能量。太阳和其他恒星正是通过氢聚变为氦来产生持续数十亿年的能量输出。在地球上复制这一过程被视为能源领域的终极目标:聚变燃料主要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可从海水中大量提取,氚可通过锂在反应堆内部增殖,理论上可提供几乎取之不尽的能源供应,且聚变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放射性废物相比裂变反应堆也显著减少。
然而,实现受控聚变极其困难。原子核带正电,相互排斥,只有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才能克服库仑势垒发生融合。太阳内部的温度约为1500万摄氏度,而地球上的聚变实验需要超过一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温度。目前全球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磁约束聚变使用强大磁场将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环形容器中,代表项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惯性约束聚变则用强大激光或粒子束从四面八方轰击微小燃料靶丸,使其在极短时间内被压缩和加热到聚变条件。
从单壳到双壳:内爆构型的演变
惯性约束聚变领域长期主导的方法是单壳层间接驱动内爆,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在2022年首次实现聚变点火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案。在该方案中,192束高能激光聚焦到黄金腔体内壁,产生强烈X射线辐射,这些X射线从各个方向照射燃料靶丸表面,导致外层材料瞬间烧蚀汽化,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向外喷射的物质产生反作用力,将剩余燃料向内压缩。如果压缩足够对称和强烈,靶丸中心形成一个极高温度和密度的热点,这个热点首先达到点火条件,随后燃烧波从中心向外传播,点燃周围的主燃料层。
双壳层设计则采用完全不同的物理机制。系统包含两个同心球壳:外壳通常由较轻材料如塑料或铍制成,内壳则由高密度金属如金、铅或钨构成。当驱动能量作用于外壳时,外壳被加速向内飞行,在与内壳碰撞的瞬间,巨大的动能转化为内壳的压缩和加热。内壳进一步压缩其内部的氘氚燃料,使整个燃料区域几乎同时达到聚变条件,而非依赖从单点扩散的燃烧波。

科学家们在追求无限能源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体积燃烧”
这种"体积燃烧"概念具有重要理论优势。研究作者之一萨西·帕拉尼亚潘解释说,这种设计使得"燃料可以在其整个体积内更均匀地点火和燃烧"。均匀燃烧意味着燃料利用率更高——在传统中心点火方案中,燃烧波从热点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外层燃料可能在聚变完成前就因压力释放而膨胀飞散,导致相当比例的燃料未能参与反应。而体积燃烧通过近乎同步的全体积点火,理论上可以实现更高的燃耗份额。
此外,双壳层设计对内爆对称性的要求相对宽松。单壳层中心点火方案极端敏感于任何不对称性——如果压缩稍有不均,热点会偏离中心或变形,导致点火失败。双壳层方案中,由于不依赖单一热点形成,对于小尺度扰动的容忍度更高。这可能使得实验的成功窗口更宽,减少对精密驱动对称性控制的要求。
金层突破与中子产额跃升
尽管理论前景诱人,双壳层内爆在早期实验中并未展现预期性能。主要障碍是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当高密度流体被低密度流体加速时会发生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导致界面产生扰动增长,最终形成尖峰和气泡结构。在双壳层内爆中,这种不稳定性在外壳加速阶段和两壳碰撞界面处都可能发生,破坏压缩的均匀性,使内壳破碎或产生混合,严重降低达到的燃料密度和温度。
研究团队的关键创新是在外壳连接处添加一层薄金层。金是高原子序数的重金属,具有独特的X射线不透明性和热力学特性。这层金的作用是调控辐射能量的吸收和传输模式,抑制界面处的不稳定性增长。具体机制可能包括:金层改变了烧蚀前沿的密度梯度,产生更强的稳定化效应;金的高不透明性使辐射能量沉积更平滑,减少驱动不均匀性;金层的质量和惯性提供了对扰动的额外阻尼。
这一看似简单的修改带来了戏剧性的性能提升。在添加金层后的实验中,中子产额——衡量聚变反应程度的关键指标——比早期双壳层尝试高出近十倍。虽然论文未公布绝对中子产额数值,但十倍提升意味着聚变反应数量增加了一个数量级,表明燃料确实达到了显著更高的温度、密度和约束时间的组合。这证明了优化后的双壳层设计能够实现有效的内爆压缩和相当程度的聚变燃烧。
实验还通过内壳使用高原子序数金属获得了额外的科学价值。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重元素与氢燃料的混合行为、辐射的俘获和再发射过程、能量在不同粒子间的分配等现象,都是聚变物理和天体物理中的基本问题。超新星爆发、中子星并合等宇宙事件中都涉及类似的极端条件和重元素合成过程。通过实验室尺度的双壳层内爆,科学家可以在可控环境中研究这些难以直接观测的天体物理现象,为理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
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双壳层聚变路线距离实用化仍面临多重挑战。帕拉尼亚潘指出:"未来的改进将重点提升壳层间能量传递效率,并进一步精炼制造技术。"能量传递效率涉及从初始驱动能量到最终燃料压缩的整个转换链条——激光能量转换为X射线的效率、X射线耦合到外壳的效率、外壳动能转换为内壳压缩功的效率,每一环节都存在损耗。目前即使在最先进的设施中,从激光输入到聚变能量输出的总效率仍然远低于实现能量增益所需的水平。
制造精度是另一关键因素。双壳层靶丸的制造比单壳层更为复杂——需要精确控制两个同心球壳的厚度均匀性、同心度、表面光洁度和界面特性,任何微小缺陷都可能成为不稳定性的种子。内壳使用的高密度金属如金或钨的加工和成型也具有独特挑战。此外,金层的沉积需要原子级的厚度控制和成分纯度,以确保其功能性能的可重复性。随着实验从原理验证向可重复、高性能运行演进,制造工艺的成熟度将成为限制因素。
更广泛的挑战在于将任何惯性约束聚变方案从科学演示推进到商业电厂。即使实验室中实现了显著能量增益——聚变输出能量大于驱动激光输入能量——这与经济可行的电力生产之间仍有巨大鸿沟。商业聚变电厂需要高重复频率运行,每秒钟进行多次内爆;需要高效回收聚变能量转化为电力;需要可负担且可规模化生产的靶丸;需要耐受中子辐射的材料和系统;还需要在所有这些方面实现可靠性和经济性。
聚变能源的吸引力在于其潜在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与化石燃料不同,聚变不产生二氧化碳或其他温室气体,对缓解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与裂变核电相比,聚变不产生长寿命高放射性废物,不存在链式反应失控风险,燃料供应更充足且分布广泛。如果实现商业化,聚变电力成本可能极其低廉,因为燃料成本几乎可忽略,主要投资在初始建设,之后可提供稳定基荷电力数十年。
然而,文章提到核能仍面临公众担忧:核废料安全储存、与武器扩散的潜在关联、以及高昂前期成本。对于聚变而言,这些问题的程度有所不同。聚变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是被中子激活的反应堆结构材料,放射性水平和半衰期远低于裂变废料,通常数十年至百年即可衰减到安全水平,无需地质隔离。聚变不涉及可直接用于武器的裂变材料如浓缩铀或钚,虽然燃料氚具有放射性,但其半衰期短且数量有限,不适合武器应用。前期成本确实是实际挑战——建设首批聚变电厂可能需要巨额投资,这需要政府支持和长期资本承诺,但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成本有望显著下降。
双壳层内爆代表了聚变研究的多元化策略。虽然国家点火装置的单壳层方案在2022年率先实现点火,但不同技术路径的探索对于最终找到最优商业方案至关重要。双壳层的潜在优势——更高燃耗、更宽容的对称性要求、更高的燃料密度——可能使其在某些应用场景中更具竞争力。此外,不同方案之间的科学交叉促进了对内爆物理、辐射输运、材料行为等基础问题的更深理解,这些知识进步本身就具有价值。
聚变能源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曲折发展,从1950年代的乐观预测"聚变电力20年内实现",到反复的技术挫折和时间表推迟。但近年来,无论是磁约束还是惯性约束领域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国家点火装置实现点火,多个私营企业投资建设小型聚变反应堆原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建设稳步推进,这些都表明聚变能源正从遥远的梦想转变为可实现的技术目标。双壳层内爆的中子产额十倍提升只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又一步,但每一步都让人类更接近掌握恒星之火的那一天。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