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服过谁?他曾在信中写道:"恽代英比我们强十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毛泽东这个人,一辈子敢跟天斗跟地斗,眼里容不得沙子,看谁都是平起平坐。

就连跟他出生入死的战友们,他也从不轻易说一个"服"字。

可就是这样一个傲骨铮铮的人,却对一个人赞不绝口,多次在不同场合说这人的本事"胜过我们十倍"。

这个让毛泽东如此推崇的人是谁?他到底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能让一向自负的毛泽东心服口服?

狱中传奇:一个化名囚犯的秘密

1930年5月的上海滩,细雨蒙蒙。

国民党的巡捕房里关进来一个年轻人,自称叫王作林,是个普通的教书先生。

审讯官翻来覆去地盘问,这人就是咬死了自己的身份,说话滴水不漏。

最后法庭判了他五年徒刑,丢进监狱里就不再过问。

这个"王作林"被关在监狱里,表现得跟个读书人没两样。

他不吵不闹,每天就是看书写字,跟同监房的人聊天讲道理。

慢慢地,那些犯人都喜欢听他说话,觉得这人有学问、懂事理。

他在监狱里讲革命道理,讲工人农民为什么要站起来,讲得那些犯人一愣一愣的,暗地里不少人都被他的话打动了。

狱卒们也觉得这人奇怪,一个教书的怎么会懂这么多?监狱长甚至怀疑过他的身份,派人严密监视。

可查来查去就是查不出什么破绽,只能继续关着。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王作林",真实身份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恽代英。

他用一个假名字,在监狱里整整藏了快一年。

36岁的告别:国际歌声中的最后时刻

1931年4月,平静的监狱生活被打破了。

中共中央保卫科长顾顺章叛变投敌,他掌握着太多党内机密,其中就包括恽代英的真实身份。

国民党如获至宝,立刻派人去监狱核实。

当确认"王作林"就是那个写文章、办杂志、在黄埔军校当过政治教官的恽代英时,整个监狱都震动了。

4月29日清晨,刑场设在了上海龙华。

国民党方面还在做最后的努力,派来好几拨人劝降。

有人许诺高官厚禄,有人打感情牌说为了家人考虑,还有人威胁说不投降就是死路一条。

恽代英坐在囚车里,听着这些话只是冷笑。

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一天他知道早晚会来。

临刑前,恽代英整理了一下衣服,抬头看了看天。

他开始唱《国际歌》,声音洪亮得让行刑的士兵都愣住了。

歌声在刑场上空飘荡,那些围观的老百姓听得眼泪直流。

36岁,一个本该大展宏图的年纪,恽代英的生命就此定格。

五四风云:汉口码头的那次相遇

把时间往回推到1919年。

那年的中国到处都是年轻人的呐喊声,五四运动像一把火烧遍了全国。

毛泽东那时候还在长沙当小学老师,业余时间搞学生运动,办了个《湘江评论》的刊物。

为了推广杂志,他跑到武汉汉口去联络各地的进步青年。

就在汉口的一个码头边上,毛泽东碰到了恽代英。

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找了个茶馆就聊开了。

恽代英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他办的利群书社在青年圈子里很有影响。

两人从国家的前途聊到革命的方向,从工人运动聊到农民问题,越聊越投机。

那次见面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

恽代英说话条理清晰,每个观点都有理有据,不是那种空喊口号的人。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那次谈话让他受益匪浅,恽代英对问题的分析深度是他当时达不到的。

两人从此建立了联系,经常通信交流想法。

思想启蒙:那本改变命运的译作

1920年,恽代英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

他翻译了一本叫《阶级争斗》的书,用通俗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讲清楚了。

这本书薄薄的一册,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很多人的思想。

毛泽东拿到这本书后,反复读了好几遍,每次读都做笔记。

那个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在找救国的道路。

有人主张改良,有人主张无政府,各种思潮乱飞。

恽代英翻译的这本书,把阶级分析的方法讲得明明白白,让人一下子看清了社会矛盾的本质。

毛泽东后来说,这本书是他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起点。

恽代英不只是翻译书,他还在利群书社开讲座,专门给年轻人讲革命理论。

他讲课的风格很特别,不照本宣科,总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他能把复杂的理论用大白话讲清楚,听的人都说好懂。

毛泽东在长沙搞驱张运动的时候,需要印刷宣传材料,恽代英二话不说就帮忙联系印刷厂,还帮着改文稿。

黄埔岁月:那个让学生疯狂的政治教官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

恽代英被派去当政治主任教官,负责给学生上政治课。

这个差事不好干,军校里的学生都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对讲大道理的老师最不耐烦。

可恽代英一上台,学生们就被镇住了。

他讲课从来不念稿子,张口就来,而且讲得激情澎湃。

他能把枯燥的政治理论讲成惊心动魄的故事,能把革命的必要性讲得让人热血沸腾。

学生们上他的课,教室里挤得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大家都竖着耳朵听,生怕漏掉一个字。

黄埔军校那几年培养出来的干部,很多都受过恽代英的影响。

这些人后来成了革命军队的骨干力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们心里都记着恽代英讲过的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流血牺牲的,但是为了人民的解放,这一切都值得。

笔下风雷:一支笔杆子的威力

恽代英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青年》杂志的主编。

这本杂志在1920年代的影响力大得惊人,几乎每个进步青年都要订一份。

恽代英在杂志上写文章,笔锋犀利得像刀子,专门戳那些黑暗腐朽的东西。

他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军阀混战,用词尖锐得让当局恼羞成怒,下令封杀。

毛泽东听说这事,立刻在《湘江评论》头版把恽代英的文章重新发表,还加了编者按力挺

这件事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轰动,大家都说这两个年轻人有骨气。

恽代英写文章有个特点,就是说理透彻又接地气。

他不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故弄玄虚,就是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

他能用几百字就把一个复杂问题说清楚,让工人农民都能看懂。

这种文字功夫,连毛泽东都佩服。

生死时刻:那封让人动容的推荐信

1929年,红军内部出现了一些矛盾。

中央有人认为朱毛在前线时间太长,应该撤下来换换人。

毛泽东接到这个意见后,写了一封回信。

这封信里,他没有为自己辩解什么,反而主动推荐了两个人:刘伯承和恽代英。

毛泽东在信里写得很直接:军事让刘伯承负责,党政让恽代英负责,这两个人的能力"胜过我们朱毛十倍"。

这话出自毛泽东之口,分量有多重可想而知。

他一向眼高于顶,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对恽代英的能力是真心认可的。

这封信里透露出的信息很耐人寻味。

毛泽东觉得恽代英在理论、宣传、组织三个方面都比自己强,这是他极少承认的事实。

他说恽代英搞理论有深度,搞宣传有煽动力,搞组织有凝聚力,这三样加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革命领导者。

永远的遗憾:斯诺笔下的那段回忆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毛泽东。

两人聊了很多话题,说到革命历史上的人物时,毛泽东主动提起了恽代英。

他跟斯诺说,恽代英是他见过的最全面的革命家,理论、宣传、组织三样样精通,这在党内是少有的。

毛泽东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明显的惋惜。

他说如果恽代英还活着,自己肩上的担子能轻一半。

这不是客套话,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那时候延安条件艰苦,毛泽东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既要搞军事又要搞政治,还要写文章做理论工作,确实分身乏术。

斯诺后来把这段对话写进了《西行漫记》里,让更多人知道了恽代英这个名字。

毛泽东对恽代英的评价传开后,人们才意识到,原来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有这么一个人曾经让毛泽东如此推崇。

后世评说:周恩来的那行题词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

周恩来为纪念革命烈士题词,其中专门为恽代英写了一段话,称他是革命青年的楷模。

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恽代英用36年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革命者的气节。

恽代英的一生,活得明明白白。

他不是那种空谈理想的书生,而是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者。

他写文章、办刊物、搞教育、做宣传,哪样都干得出色。

他被捕后宁死不屈,用生命守住了信仰,这份气节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敬佩。

毛泽东说恽代英"胜过我们十倍",这话听起来像是谦虚,其实是对恽代英最高的肯定。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像恽代英这样的革命者用血肉之躯撑起了一片天。

他们没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天,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历史里。

结语

毛泽东一辈子不服人,却对恽代英推崇备至,这本身就说明了恽代英的分量。

一个人能在理论、宣传、组织三个方面都做到顶尖,这样的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

恽代英36岁就牺牲了,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无限的敬意。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靠嘴上说的,而是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历史记住了他,人民记住了他,这就够了。

信息来源: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恽代英全集》,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

《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人物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毛泽东   黄埔军校   汉口   理论   周恩来   湘江   年轻人   身份   党史   监狱   人民出版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