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的“中年危机”:地面战受挫,价格战反噬

大疆,最近并不顺。

当1980 年出生的汪滔正步入沉稳的中年,他所创立的大疆,似乎也正迎来它的“中年危机”。

国庆节前后,“大疆降价”冲上了热搜。这次号称面向双 11 大促的史上最大幅度降价毫无预警,且由于线下渠道与线上平台的价保政策差异,导致不少假期内原价购买的消费者感到“背刺”,进一步引发了退货和补差价的争议。

据悉,这次大疆全系列产品,直降 500 到 1000 多元不等,包括 8 月刚上市的扫地机器人。不少媒体分析,这是大疆为了阻击竞争对手影石 Insta 360 的一步,甚至不惜拉上自家明星产品 Osmo Pocket 3 系列,进行战略上的卡位。

事后,影石创新 CEO 刘靖康特意发文回应,为在国庆假期内购买大疆产品的消费者提供影石 100 元的无门槛代金券。

刘靖康多次针对大疆发文(图片来自微博@刘靖康影石)


刘靖康的“阴阳怪气”并不是毫无缘由。7 月,大疆发布了首款全景相机 Osmo 360,从价格到参数都在对标影石旗舰机型,以 500 元的“微弱”价格优势直指影石腹地。更有消息称,大疆未来将推出全景无人机,目前研发工作已经完成。

两家公司的争锋相对由来已久,在全景相机、手机云台等产品系列中都有直接的较量,但今年尤为激烈;大疆自身的成长瓶颈日益显现,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8 月,大疆耗时数年研发的首款扫地机器人 DJI ROMO 系列上市,售价 4699 元起,定位高端。但这一款上市前让人备受期待的产品,并没有延续大疆的好口碑。

消费者购后反映,尽管避障功能优秀,但扫地机应有的基础功能却不及预期——清洁效果不理想、清洁耗时过长、越障功能不佳。截止 11 月,该系列产品在淘宝和京东的官方旗舰店销量分别为 9000 多台与 2000 多台,不能称得上“好”。


大疆天猫旗舰店截图


这几千名消费者中,多是冲着大疆的品牌而来。“大疆是要砸了自己招牌吗”,一位消费者在电商平台的评论区中留言道。

一边是品牌的增长天花板显现,陷入与影石等新锐品牌的卡位竞争,另一边是扫地机等第二曲线新业务失利。那个曾经定义了市场,被奉为“信仰”的大疆,似乎正渐行渐远。


大疆的光环

在中国品牌赛道中,大疆是个自带光环的存在。

作为极少数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高端品牌形象的科技企业,大疆内部以高绩效、强执行力的工程师文化著称。这样的环境是创新孵化的温床,另一家以工程师文化闻名的企业是特斯拉。

2006 年,特斯拉刚成立三年,Elon Musk 成为了最大股东。他为特斯拉制定了一份 Master Plan,即先打造一款昂贵的跑车,用赚到的钱造一款中等价位的车,再用赚到的钱造一款平价的大众车,同时提供零排放发电选项。

Tesla’s Master Plans


这是特斯拉的商业逻辑,在一个新兴市场中,用技术和品牌溢价推动规模化拓展,自上而下,从专业、消费到生态的金字塔战略,与大疆的品牌发展路径有很多相似性。

早期,大疆凭借对飞控系统、三轴机械云台等无人机核心技术的攻克,站到了技术的高点。它以高端、专业的产品,直接瞄准金字塔尖的用户——摄影师、户外及科技发烧友,这些原始的种子用户用大疆设备拍出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作品。其产品还曾出现在了《权力的游戏》与《星球大战》的拍摄现场。专业人士的选择,为大疆提供了强大的信任背书。

热门电影《F1:狂飙飞车》采用DJI Ronin 4D 作为主拍摄设备之一


从早期的 Inspire、Phantom、Mavic 到现在的 Mini、Neo 系列,大疆的产品逐步覆盖专业、准专业到大众多层级,得以将创新势能,转化为规模化的市场增长。

但,无人机仍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对大疆而言,真正关键的一步,是主动从“天空”走向“地面”——推出 Osmo 手持云台相机,切入更大众化、更多生活场景的影像产品矩阵。

Osmo 系列彰显了大疆的工程优势,在后续的迭代中,大疆进一步对设计、美学、功能等方面做了深度取舍,衍生出 Pocket、Mobile、Action 等子系列。尤其是 Pocket 3 的推出,真正意义上帮助大疆打造了一款兼具超高社交可玩性和内容传播属性的消费电子产品。

Osmo Pocket 3 在仅 179g 的机身中,史无前例塞入了 1 英寸的 CMOS 传感器和三轴云台结构;同时,“旋转开机”这种标志性的极简功能设计,加上丰富的配件可拓展性,极大降低了创作的门槛;而在影像上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求索,也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Pocket 3 的大疆滤镜广受好评(图片来自小红书@babe_pcyyy、@黄饱饱了)


大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创作者网络与体系营销,在这一阶段发挥了价值。品牌长期坚持的“创作自由”叙事,被引入更多生活化场景,使大疆不再是航拍圈的技术标杆,而是更广义的创作生态的一环。

如果说大疆与特斯拉的相似性,是它们沿着技术陡坡从专业下沉到消费市场;那么不少人心中大疆与苹果的相似性,则在于后期的生态构建。乔布斯也是大疆创始人汪滔为数不多公开称赞过的人物之一。

大疆坚持封闭系统,软硬件高度协同。从飞控、图传、三云轴台到影像算法、App 交互界面,大疆采取了全自研的模式,使得大疆的产品在体验上始终保持领先。同时,这些软件系统和技术能力也可以随着跨场景、跨硬件的迁移。

大疆提供的几款官方 App


比如,大疆后期布局的农业、安防、工业与测绘等多条业务线,就是把在飞控、视觉算法、机械结构、人工智能识别等方面积累的技术进行行业的横向迁移。另外,大疆还通过收购传奇相机品牌哈苏,进行产业端的纵向整合,补全其在专业影像领域的色彩科学与光学模板。

包括在品牌线下体验中,大疆通过直营店、官方旗舰店、线下体验店构建了统一的服务渠道,在门店布局、操作流程、售后上高度统一。

心理学范畴有一个概念是“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往往从局部出发扩散到整体印象。这也常常被用于品牌营销领域。

例如我们可能不清楚一款新产品的质量,但如果这是由一家口碑极佳的知名公司出品的,我们就会合理推断这款产品应该同样质量优异。品牌建设就是这样:创造出一个个光环,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对产品或者服务产生好印象。[1]

大疆的品牌建立之路,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光环效应”背后的强大影响力。


大疆的诅咒

然而,商业世界并不偏爱过往的成功。从无人机到云台相机,无往不利的大疆,在扫地机器人赛道第一次尝到了“平庸”的滋味。

许多媒体分析,大疆进军扫地机市场的滑铁卢,要归因于扫地机市场已经是成熟的红海,并非像无人机领域一样,大疆可以任意制定规则,然后凭借技术优势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

巧合的是,另一家胖鲸曾分析过的品牌与大疆极其相似,同样是工程师文化盛行,同样出产酷产品,也同样因为扫地机遭遇了滑铁卢,这家企业就是戴森。

只不过,戴森是由于将研发精力放在了欧美盛行的吸尘器品类,而忽略了中国市场的特性,即中国人不喜欢铺地毯,而错失了扫地机、洗地机市场,导致被国产品牌侧翼突围。

戴森的洗地吸尘器系列


《全球智能家居市场数据跟踪报告》显示,2025 年,中国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前五名为科沃斯、石头科技、云鲸、小米和追觅科技,前五名市场份额总计达 89.2%,是妥妥的头部玩家游戏。

但,扫地机市场真的是成熟的红海吗?大疆没有机会了吗?

事实上,国内扫地机器人的家庭渗透率相当低,只有 5% 左右。这里既是红海,也是蓝海;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有的扫地机产品并没有满足大众的需求。

家里用过扫地机的人应该深有体会。扫、洗地是个复杂的场景,目前的扫地机基本只适用于家庭日常维护性清洁,面对严重污渍或复杂家居环境时表现乏力,预清洁和扫拖后的自清洁也是额外的负担。

尽管扫地机问世多年,技术迭代迅速,仍然没有成为家庭的刚需。当一个尚未被满足的市场,一群被伪智能折磨的消费者,翘首以盼一个颠覆者,这本该是大疆最好的剧本。

因此,在大疆进入扫地机市场前,由于品牌光环的存在,拉高了用户对新品的期待;一旦产品力未达预期,失望之声便会被加倍放大。

从大疆扫地机来看,它延续了 DJI 一贯的工程美学,独特的透明外壳设计彰显了品牌的极客基因,试图以科技感打造差异化。但在体验层面,消费者对这款产品最常提到的关键词是:避障强、路线规划优秀、算法可靠。这恰好是大疆在无人机时代积累的核心能力,被完整迁移到了扫地机上。

大疆 ROMO 系列扫地机器人


与此同时,大疆扫地机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清洁能力一般。竞品已经卷到机械臂外扩、高温热水洗、主动割毛等技术,但大疆扫地机在吸力、主刷结构、拖地模组等关键硬件并不突出。相较于它 4000 元的旗舰价位,ROMO 系列明显没有在清洁效果这一核心消费决策点上拉开优势,其溢价更多来自大疆的招牌。

截止产品发布当日,其京东官方旗舰店的预约人数,超过了 6 万人。但最后的结果如前文所述,大疆第一次在家电市场的亮相,未能端出一款“像大疆的产品”。技术做到了,但产品没有“完成”,也没有比石头、追觅、科沃斯等前辈做得更好。

大疆扫地机的反馈不佳

也就是说,在扫地机上,大疆既没有重建规则,也没有兑现这份品牌溢价。

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大疆似乎陷入了“为创新而创新”的陷阱,企图用炫技来重新定义市场,却忽略了成熟品类用户对基础功能可靠性的朴素诉求。

网友评价大疆创新乏力


单款产品的市场表现不佳,并不会让大疆一蹶不振。俗话说,买大疆,不买第一代。历史证明,大疆通过产品迭代实现逆袭的能力才是最强劲的。

但,当下大疆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与影石的竞争全面升级,从全景相机到无人机的多线作战,以及新品上市即降价引发的“清库存”质疑,都在向市场传递着大疆正面临增长焦虑的信号。

有时候,我们也会反问,是市场对大疆的要求过于严苛?还是大疆在扩张的过程中,失去了对产品本质的洞察力?

胖鲸认为,这或许就是“大疆的诅咒”所在,当某个品牌必须长期定位于行业顶端,它不断推出超越自身光环的产品。一旦有一条产品线未达到预期,消费者就不会认为是产品的问题,而是品牌“掉队”了。

其实,回头看,无论是戴森的空气净化耳机,还是苹果的 HomePod,即使是再强大的品牌,其光环也无法在所有品类都无往不利。


结语

光环给予你的一切,最后还是会被光环带走。[1]罗森威在《光环效应》中写道,竞争的本质意味着没有一家公司会永远领先。

对大疆来说,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抛开光环的桎梏,不要执着于做一款重新定义市场的产品,而是放下身段,解决朴素的问题。

当然,它是先凭借产品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赖,还是会在多线作战中被拖慢节奏,这是摆在大疆面前最现实的商业命题。

本期作者:Hanna Zhou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数码   价格战   中年   危机   地面战   产品   品牌   光环   无人机   市场   特斯拉   消费者   系列   全景   红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