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经常分床睡?医生再次劝告:分床睡有这2个弊端

夜深人静,65岁的刘大爷轻轻关上卧室的门,走进了自己独居的小屋。床头的灯微微亮着,另一间卧室里,妻子已经睡得安稳。这样的“分床生活”,他们已经持续了三年。

起初是因为刘大爷打呼噜严重,老伴睡不好;后来,慢慢就变成了“各睡各的”。可谁也没想到,三年后体检,医生却连连摇头:“你们俩分床睡,可真不是好事。”

很多中老年人觉得,“分床睡更清净,各自安稳”。但医生提醒:长期分床睡,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不是小事。

一、为什么老年人喜欢分床睡?

进入60岁后,许多夫妻都出现睡眠差异:一方打呼噜、起夜频繁、睡眠浅;另一方怕吵、怕热,于是分床成了“无奈之举”。

从表面上看,这样似乎互不打扰。但实际上,这种看似合理的安排,正在悄悄影响两个人的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专家指出: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下降,与生理衰退、激素水平降低有关。一旦分床睡,缺少了伴侣之间的“微觉联动”(轻触、体温、气味),容易让身体陷入更深层次的孤独与失眠。

有研究发现,长期独睡的老人,夜间觉醒次数增加约28%,深睡眠时间缩短,身体修复功能也相应下降。

二、分床睡,有这2个明显弊端

1.心理孤独感增强,免疫功能下降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表明:分床睡超过1年的老年夫妻,孤独感评分比同床者高出近40%。

心理孤独感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皮质醇分泌增加、免疫细胞活性下降、炎症反应上升。

这意味着,长期分床睡的人,更容易出现慢性疲劳、抵抗力减弱、心血管风险上升。

就像刘大爷说的:“分开睡以后,晚上总觉得房间冷清,心里空落落的。”这种“睡觉的距离”,其实也在拉远彼此的情感距离。

2.缺乏身体互动,睡眠质量更差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伴侣间的轻微接触(如牵手、靠近)能让体内催产素水平提升30%,这不仅能稳定情绪,还能促进深度睡眠。

分床睡后,这种自然的“安抚机制”被打断。医生指出:

“有时候,不是身体不舒服,而是心理在‘缺乏安全感’。”

睡眠本身就是身体与心理的“双向修复”。当伴侣不在身边,生理节律容易紊乱,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独睡更可能导致夜间血压波动、心率不齐。

三、那是不是说,不能分床睡?

医生并非反对“分床”,而是提醒,别把分床变成“分离”。如果因为打呼噜、作息不同导致睡眠干扰,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1.调整卧室布局,保持距离但仍有陪伴感

比如使用独立床垫或隔音屏风,让彼此在同一空间内“半独立共眠”。

2.改善打呼噜问题

如侧睡、控制体重、避免饮酒。必要时可去耳鼻喉科就诊,检查是否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建立固定的睡前仪式

哪怕只是一起泡脚、聊天10分钟,都能强化心理连接,减少孤独感。

4.定期体检,关注睡眠质量

医生建议6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睡眠质量和血压监测。

四、健康的“睡眠距离”是共处有度

真正的健康,不是彻底的“独睡”,而是找到让双方都安稳的节奏。

有的老伴会笑着说:“你睡东屋,我睡西屋,白天还能聊聊天。”但若这种距离渐渐延伸到情感上,就会带来更深层的疏离。

医生总结得好:“人老了,身体需要修养,心更需要温度。”如果你的父母或亲人也在分床睡,不妨提醒他们,

睡眠不是独处的孤岛,而是爱的延续。一起入睡,不只是习惯,更是健康。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睡前一句话、一杯温水、一个拥抱,都可能是最好的“长寿药”。当然,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对于是否适合分床睡,还需结合个人身体状况、睡眠质量及心理感受综合判断。

参考资料:

1.《老年心理与睡眠质量关系研究》,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

2.《长期独睡与老年人免疫功能变化分析》,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3.《伴侣间身体接触与催产素分泌研究报告》,布里斯托大学心理医学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养生   劝告   弊端   老年人   医生   身体   心理   睡眠   斯托   健康   孤独   距离   伴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