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赏饭"到"舔盘",富士康回大陆再砸10亿,郭台铭良心发现了

富士康在大陆建厂,是给大陆赏饭吃”,郭台铭曾如此说到。

但没想到的是,前脚刚去印度没几年的郭台铭,如今又重新将目光瞄准国内市场。

据报道,富士康打算追加10亿投资郑州,给到满满的诚意表示重新回来的决心。

但联想到此前郭台铭一意孤行,为了迎合美方甚至解雇34万大陆员工,如今又是为了什么打自己的脸,难道真是因为良心发现?

郭台铭的"赏饭论"

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西乡设立首个大陆工厂,彼时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正酣。

随着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嗅到机遇,迅速拿下苹果订单,深圳龙华厂区员工规模一度逼近百万。

但土地与人力成本上升让富士康将目光投向内地——2010年,郑州支持引入富士康,两年内建成全球最大iPhone生产基地。

2017年,富士康郑州工厂的辉煌达到了顶峰,当时,工厂员工数量突破30万人,每天近百架货运航班往返新郑机场。

河南手机出口量从2010年的不足千万台飙升至2017年的近3亿台,郑州GDP增速一度领跑全国。

这里生产的iPhone占据全球七成份额,高峰期每分钟下线350部手机,连库克都赞叹“郑州工厂的精密制造能力无法复制”。

然而,成功似乎让某些人忘乎所以,2019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在一次公开场合中,说出了那句让人难以置信的话:"富士康在大陆建厂,是给大陆赏饭吃。"

这句话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表示不满,有人调侃道:原来我们吃的不是饭,是富士康的恩赐啊!还有人讽刺说:郭老板,您这是要当现代包青天吗?

事实上,富士康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支持和中国工人的辛勤付出。

2019年鸿海集团财报显示,大陆子公司年获利超4000亿新台币,郑州富士康贡献了河南六成进出口额。

但郭台铭显然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反哺作用:郑州工厂的稳定供电、高效物流、百万熟练技工,以及地方政府"保姆式"服务,才是富士康全球竞争力的根基。

这种傲慢,在后来的发展中,为富士康埋下了隐患。

印度越南的"水土不服"

2018年开始,全球产业链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美中贸易摩擦加剧,苹果公司要求供应链多元化,再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富士康开始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地。

这一决定,在当时看来似乎是明智之举,毕竟,"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商业常识。

但是,富士康可能没有意识到,离开中国的成本远比想象中要高。

郭台铭傲慢态度在2022年迎来现实暴击,印度工厂组装的iPhone 15良品率仅50%,而郑州工厂高达99.99%。

尽管富士康将生产线转移到了印度,但大量零件仍然需要从中国进口。

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延长了生产周期,从中国进口零件到印度组装,再运回中国销售,这种"绕了一圈"的操作,让人不禁怀疑其经济效益。

相比印度,越南的情况稍好一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最初吸引富士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电力供应不稳定也影响了生产效率。

2018年,为响应苹果供应链多元化要求,富士康将部分iPad生产线迁往越南。

但河内工厂很快遭遇"电荒危机"——2024年雨季,持续三周的停电让价值2亿美元的半成品iPad躺在黑暗车间里。

有趣的是,越南工人的工作态度也让富士康感到头疼。据说,越南工人特别重视休息时间,常常在工作时间到点就立即停工。

郑州的“第二幕”

2022年11月,郑州富士康工厂爆发了大规模工人抗议,这次事件,可以说是富士康与中国大陆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抗议的直接原因是疫情期间的封控管理,但背后反映的是长期积累的工人待遇问题。

当3万名工人拖着行李箱徒步返乡时,库克在加州总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这个曾创造郑州81%进出口额的超级工厂,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

为挽回颓势,富士康开出史无前例的"90天9000元"留任奖金,甚至从山西、河北包车"抢人",上演现实版"人在囧途"。

这次事件,让富士康意识到,单纯追求低成本而忽视员工权益的做法,是难以持续的。

与此同时,苹果公司也在悄然调整自己的策略,苹果将部分iPhone15的订单转给了立讯精密等中国企业,2024年,iPhone 16的生产计划更是增加了中国大陆的产能。

库克2023年的中国行藏着重要密码:比亚迪长沙工厂获得AirPods订单,立讯精密昆山基地开始试产iPhone15 Pro。

这记"去富士康化"的重拳,让郭台铭在台北总部摔了茶杯。

这一系列变化,郭台铭慌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富士康可能会失去更多订单,苹果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富士康,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从"赏饭"到"求饭"

2024年7月,富士康宣布将投资10亿元在郑州建设新总部,这个消息一出,立即有人调侃道:富士康这是要回来'赏饭'了吗

这次回归绝非简单复制过往,富士康在郑州航空港区布局电动车试制中心、固态电池项目,与当地政府签署的“3+3”战略协议直指产业升级。

知情人士透露,富士康正秘密研发的Model E电动车样车已进入路测阶段,其电池车间技术标准比iPhone生产线更高。

这种转型早有伏笔,2023年郑州富士康手机业务出口额腰斩,但比亚迪等新能源企业落户河南,形成完整产业链。

富士康的固态电池项目恰好能与本土车企互补——毕竟,守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比在印度组装手机“香”多了。

紧接着,富士康开始大规模招工,时薪提高到25-26元,返费奖金高达7500元,仅仅两周时间,富士康就招募了5万名新员工。

生产线重启当天,郑州航空港区再现万人应聘长队,印度产手机得靠‘开盲盒’,还是拧中国螺丝踏实。

8月,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公开澄清,富士康从未撤离河南,河南是我们在中国大陆最大的厂区,这番表态,似乎是在为之前的"撤离"传言画上了句号。

结语

回看郭台铭的“赏饭论”,如今更像是个黑色幽默,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的跃迁,更是全球产业链无法切割中国元素的现实。

我们不禁要问:郭台铭的"良心"真的发现了吗?也许答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无论是富士康还是其他企业,都应该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谁离不开谁,大家只是各持所需而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苹果公司   库克   越南   精密   印度   郑州   河南   中国   良心   工人   工厂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