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纪录片开播,重读这部豆瓣9.5的高分传记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2025年8月4日起在湖南卫视等平台播出,这段烽烟岁月中的家国担当再度唤醒民族记忆。



左宗棠以布衣之身,怀经世之志,年近七旬仍“抬棺西征”,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之略,两年内收复新疆。此役不仅粉碎英俄瓜分阴谋,更奠定新疆建省之基,护佑六分之一的国土重归华夏版图。


秦翰才著《左宗棠全传》以治军理政为中心,全面评述了传主的一生事迹,详述其从科场失意到封侯拜相的一生。书中深挖奏疏、家书、报纸等各类史料,引用书目多达360余种,在已有的左宗棠研究著作中,无有出其右者,豆瓣评分9.5。



纪录片光影之外,《左宗棠全传》可助读者触摸历史肌理,读懂一代名臣的孤勇与远见。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被梁启超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左宗棠


20岁中举,三试不第

左宗棠生性颖悟,4岁时,便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9岁开始学作八股文。15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1832年,20岁的左宗棠以监生身份参加湖南乡试,中第18名,成为举人。然而之后的6年,左宗棠三次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均未考中。


科场失意,对左宗棠的打击很大,他不能沿着科举正途入仕,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左宗棠没有悲观沉沦,并未如一些文人墨客那样寄情山水从此隐居不出,也没有穷经皓首在科举路上耗尽大好年华。他很快调整心态,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转而专注经世之学,耕读授课,寻找新的出路。


左宗棠耕读期间,博览群书,对于古今中外地学尤其关注。他不仅对中国历代的地理、方志很感兴趣,而且十分关注时局,注重搜集西方各国信息:


清自道光中叶而后,中外形势剧变,故宗棠自彼时起,益精研西洋各国地学。凡唐宋以来史传、别录、说部及本朝志乘载记、官私文书,有关海国故事者,靡不考览。


左宗棠还讲求农学,进行田间实践。他每日自书馆返回,便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讲求的古农法试行,而且不论风雨,每日都要到田间巡查。左宗棠还推广种植茶、桑等经济作物。每年茶园收入,差不多可以抵清田赋。


除了地学、农学之外,左宗棠还十分留心荒政、漕政、盐政、河工、海防等时务。这也为他40岁之后出山成就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给长子左孝威的家书中写道:


学问日进,不患无用之处,我频年兵事,颇得方舆旧学制力,入浙以后,兼及荒政、农学,大都昔时偶以会心,故急时少收其益,以此知读书之宜预也。


古人经济学问,都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积之既久,一旦事权到手,随时举而措之,有一二桩大事,办得妥当,便可名世。


《左宗棠全传》,秦翰才 著


40岁出山,贵人赏识

左宗棠会试虽未中试,但他的志向与才干,早已得到当时名流显宦的赏识。启蒙恩师贺长龄、贺熙龄兄弟,独具慧眼的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林则徐,便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贵人。


最早赏识左宗棠的是贺长龄、贺熙龄兄弟。1830年,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贺长龄。左宗棠对国势和时局的见解,令贺长龄啧啧称奇,“一见推为国士”。贺长龄不仅开放自己所藏图书供左宗棠借阅,还勉励左宗棠千万不要碌碌苟且,埋没自己的才华。贺熙龄是贺长龄的弟弟,也是长沙城南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前身)的山长,他对左宗棠也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


两江总督陶澍与左宗棠的结识,颇为传奇。1837年,陶澍回老家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引起了他的注意:“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写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也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之情。陶澍大为赞赏,提出要见作者。这个作者,正是左宗棠。陶澍和20多岁的左宗棠一见如故,彻夜长谈,纵论古今。1838年,左宗棠落第归乡,归途中于南京拜见陶澍,陶澍更是提议让他的独子陶桄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以示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看重。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左宗棠行书七言联


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也十分器重。1850年,从云贵总督任上回乡养病的林则徐特地绕道长沙,停船于岳麓山下的湘江岸边,拒绝了湖南当地大小官员的拜谒,却派人邀左宗棠前来见面。早在两年前,因为陶澍之婿胡林翼的推荐,林则徐就修书延聘左宗棠到自己的幕府中,由于左宗棠坚守为陶澍家教课遗子的约定,未能成行。两人也算是神交已久了。两人在湘江舟中彻夜畅饮倾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见解不谋而合。


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非左宗棠莫属,特将自己整理的关于新疆的资料,全部交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面,极力称赞左宗棠“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书,一再推荐左宗棠。


1850年左宗棠听闻林则徐去世的消息,“且骇且痛,相对失声”,甚至有“百身莫赎,悠悠苍天,此恨何极”之慨。次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一年后,太平军进入湖南,围攻长沙,省城告急。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40岁的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左宗棠在炮火中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太平军围攻长沙3个月不得不撤围而去,西王萧朝贵战死。左宗棠声名大噪,他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1854年,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再入佐湖南巡抚幕府,辅佐骆秉章,一干就是6年。左宗棠参谋军事,设法增加湖南税收,减轻民赋,对外支援湘军作战,保证粮饷,供应军械物资;对内正压盐枭,整顿吏治,湖南局面大好。正因如此,获得了潘祖荫“天下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棠”的高度评价。


《曾国藩大传》


此后,左宗棠率军转战安徽、江西、浙江、陕甘,20年间从一介布衣,封侯拜相,官至一品。


力排众议,收复新疆

18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加剧。东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逐渐成为中国的劲敌,对中国海疆构成威胁。西北,阿古柏盘踞新疆,俄国乘机占据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在此危局下,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在是否进军新疆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争论的重点就是海防与塞防。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收复新疆,开支巨大,实在得不偿失,海疆防务才是当务之急,主张放弃塞防。左宗棠驳斥了李鸿章的谬论,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强烈建议朝廷速速进兵,收复国土。他在奏疏中写道: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会招致英、俄的渗透。收复新疆,势在必行。


此次争论,展示了左宗棠谋略与长远眼光。1875年5月清廷下诏,谕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择机出塞平叛新疆。1880年5月26日,年近七旬的左宗棠誓师出征。面对“兵疲、饷绌、粮乏、运艰”的局面,他毅然前行,令士兵抬着自己的棺椁,以示马革裹尸的决心。之后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以2万余人的兵力,不到两年时间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盖世之功,名震中外。


左宗棠收复新疆图


左宗棠的一生,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其最励志的,莫过于年少时屡试不第,但却始终不放弃,钻研经世之学。最传奇的,莫过于40岁布衣出山,壮志凌云,20年间成为一品大员,封侯拜相。最令人感佩的,莫过于年近古稀,雄心不已,命人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晚清中国,西方列强的压迫与欺凌,国家贫弱,国土一点点被蚕食。左宗棠以其豪迈之气,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其生平与功绩应当被记住和肯定。

来源:“中华书局1912”

编辑:胡雅诗(见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历史   纪录片   豆瓣   传记   新疆   湖南   长沙   海防   太平军   总督   太平天国   巡抚   湘江   地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