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质疑银行或网贷平台向“催收”非法提供用户隐私及他人信息


今天上午10:23分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自称为上海某某网贷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你认识赵某某吗?他在我们平台的贷款已经严重逾期,现在联系不上本人。” 对方开门见山,报出的姓氏让我心头一怔 —— 确实有位姓赵的朋友,但我们已经快半年没联系了。还没等我理清思绪,对方的话语已经像连珠炮般砸过来:“作为他的联系人,你有义务督促他尽快还款。要是拒不配合,我们会采取进一步措施,到时候你也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 我下意识地提高了音量,“我既不是担保人,也不清楚他的贷款情况,凭什么要我负责?” 对方似乎早有准备,立刻抛出一套说辞,一会儿说贷款协议里预留了我的联系方式,一会儿又暗示如果不配合可能影响我的征信记录。那些专业术语混杂着威胁的意味,像细密的网一样试图将人困住。

挂了那个上海网贷平台的电话,我坐在椅子上愣了好一会儿。说实话,我和那个姓赵的朋友真算不上熟悉,顶多就是他偶尔会打电话来问些技术上的问题,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多余的交集。就因为这样零星的联系,就让我去督促他偿还逾期的贷款,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我反复琢磨着电话里的内容,心里满是疑惑:就算他欠的贷款真的逾期了,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可以百分之百确定,自己绝不是这笔贷款的担保人。长这么大,我从未给任何人的贷款做过担保,这是原则问题,我一直坚守着。

可电话里的那个工作人员,一口咬定我就是担保人,语气笃定得仿佛亲眼所见。我当时就懵了,紧接着便是一阵强烈的不相信。我在电话里跟他说:“你说我是担保人,我真的不能接受,除非你能拿出证据来。” 我还特意提醒他,比如我那位赵姓朋友申请贷款时提供的相关材料,或者能证明我为他 “担保” 的任何书面文件、电子记录都行。

然而,我的要求一次次遭到了拒绝。对方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就重复着 “你就是担保人,必须承担责任” 之类的话,根本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东西。这让我更加确定,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误会,或者说,是他们弄错了信息。

特别是,一想到自己仅仅因为和对方有过几次技术咨询的联系,就要被卷入这样的麻烦里,还要被平白无故地扣上 “担保人” 的帽子,我就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明明毫无关联的事情,却被硬生生地扯到一起,这种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劲,要说弄错或是有什么误会,那根本不可能。赵某申请贷款那段时间,我和他既没有通过电话,也没有见过面,我完全能证明自己没做过任何担保行为。可他们呢,连最基本的担保证明信息都不敢提供,这就让我不得不怀疑了。

从他们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来看,肯定是在刻意隐瞒着什么。是不敢暴露真实身份,怕被追查?还是他们根本就不是正规的网贷平台工作人员,而是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非法讨债组织?毕竟正规的平台,若真有确凿证据,怎会在我多次要求下都拒不提供,反而只是一味地强硬施压呢?这些疑问像一团迷雾,让我对这通电话的性质更加警惕起来。

更让人不安的是,有网友质疑,银行或网贷平台提供给催收的恐怕不止个人债务信息。那些催收对负债人的家庭情况、工作单位甚至近期行程都了如指掌,若非获取了通话记录、通讯录等私密信息,又怎能做到这般 “神通广大”?而这也恰好能解释,为何这些连自身身份都不敢公开、连基本证据都拿不出来的催收,会如此嚣张跋扈,全然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他们仗着手里掌握着他人的隐私信息,便有恃无恐地进行骚扰、威胁,甚至牵连无辜。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个人信息被泄露本身就已是极大的困扰,若再被以此相要挟,很容易陷入被动。而银行或网贷平台若真的存在向第三方催收机构违规提供用户信息的行为,无疑是为这种嚣张的催收行为 “保驾护航”,这背后的责任,实在不容小觑。

说实话,若那些所谓的 “催收” 公司根本不具备合法的催收资质,那么平台向其提供海量个人信息的行为,无疑涉嫌非法转让或交易个人隐私。要知道,个人信息受法律严格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泄露、出售,这是底线。

更让人不安的是,如果银行或网贷平台明明知道这些 “催收” 没有资质,还将信息交出去,并且预料到他们可能会用极端手段逼迫负债人 —— 比如骚扰、威胁、恐吓,甚至更过激的行为,那么平台的这种行为,就不仅仅是失察了,而是赤裸裸的 “教唆”。这种 “教唆” 并非空穴来风,平台清楚这些无资质的 “催收” 为了回款会不择手段,却依旧把包含负债人及其亲友详细信息的 “武器” 递到他们手中,这与在一旁煽动 “尽管用极端方式去催,出了问题我不管” 并无二致。毕竟,没有这些泄露出去的个人信息,那些极端催收手段可能根本无从下手,正是平台提供的信息给了 “催收” 实施不法行为的底气和途径。

说到底,用户是相信平台才会与之产生借贷关系,平台理应为用户的信息安全负责。可如果平台反而成了泄露信息、助长不法催收的帮凶,甚至主动 “教唆” 犯罪,那不仅辜负了用户的信任,更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这样的 “合作”,终究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更关键的是,当银行或网贷平台将用户信息提供给这些身份不明的 “催收” 后,是否对于 “催收” 在催款过程中进行监管或者说约束呢?很明显,综合真实的情况来看,银行或网贷平台都没有这样做。

就拿我这次的经历来说,那个自称上海某网贷平台工作人员的人,在电话里语气强硬,不仅错误地将我认定为担保人,还以追究责任相威胁,当我要求其提供相关证据时,对方却一味拒绝。整个过程中,丝毫看不到网贷平台对其有任何有效的约束,仿佛只要能把欠款催回来,“催收” 采用什么手段都无所谓。

再看看身边其他被催收骚扰过的人,他们的遭遇也大多类似。有的被 “催收” 凌晨打电话骚扰,有的亲属好友的生活被搅得鸡犬不宁,甚至还有人遭到了恶意辱骂和人身威胁。而面对这些恶劣行为,银行或网贷平台往往选择置身事外,既不回应受害者的投诉,也不对 “催收” 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这种放任不管的态度,无疑助长了 “催收” 的嚣张气焰,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使用极端手段进行催款,也让无辜的人深受其害。

如果银行或网贷平台能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对 “催收” 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明确禁止使用威胁、骚扰等不正当手段,或许就能避免很多类似的纠纷和伤害。但现实却是,他们在将用户信息交出去的那一刻,似乎就完全放弃了对后续过程的把控,这种对用户和相关人员权益的漠视,实在令人寒心。

其次,在我接到“催收”电话之后,我第一时间找到了涉事银行或网贷平台的客服,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可客服的回应却让我心里的疑团更重了 —— 他们一口咬定那些给我打电话的 “催收” 并非自己委外的团队,言语间满是疏离,仿佛这事儿跟他们毫无关系。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若这些 “催收” 真的不是他们委外的,那这些身份不明的人是如何获取到银行或网贷平台的用户信息的?要知道,用户在平台上留下的个人信息,包括联系人电话等,都属于相对私密的内容,按理说有着严格的保密措施。“催收” 能精准地找到我,甚至清楚我和赵某的联系,手里必然掌握着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否则仅凭他们自己,怎么可能轻易突破信息壁垒?

银行或网贷平台客服这种矢口否认的态度,在我看来更像是在刻意 “包庇” 那些侵害我们权益的 “催收” 人员。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他们向 “催收” 提供了用户信息,“催收” 就算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很难获取到这些隶属于银行或金融机构的用户信息。毕竟,这些信息的管理有着明确的规范和流程,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轻易拿到的。

客服的否认听起来义正辞严,却经不住推敲。这种回避问题核心的做法,只会让我更加怀疑他们与那些 “催收” 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告人的联系。他们越是想撇清关系,就越显得欲盖弥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财经   隐私   银行   网友   用户   平台   信息   担保人   电话   负债人   用户信息   贷款   客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