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受“美芯中造”,EUV光刻机迅速落地,刘德音跑不掉了!

2023年末,亚利桑那州的沙漠腹地,一台价值上亿欧元的EUV光刻机在重重安保下悄然落地。

这台象征着全球芯片制造金字塔尖的设备,本应是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的荣耀勋章,此刻却像一个巨大的枷锁,将他牢牢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每一个人都看得到,这座工厂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

刘德音却一反常态,不顾一切地加速推进这个注定亏损的项目,将最核心的设备悍然运抵。

他仿佛在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赛跑,但终点线后等待他的,真的是胜利吗?

从张忠谋的背影到刘德音的困局

2018年,被誉为半导体行业“教父”的张忠谋,在掌舵自己亲手创立的台积电长达三十一年之后,正式宣布退休。

这位在业界呼风唤雨的传奇人物,将一个市值庞大、技术领先的芯片帝国,交到了两位接班人手中——刘德音与魏哲家,分别出任董事长和总裁,开启了台积电的“双首长制”时代。

接棒的刘德音,是一位典型的技术精英。他拥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电机暨电脑资讯博士学位,在半导体领域浸淫数十年,是台积电内部公认的研发悍将。

从早期参与并领导多个关键技术节点的研发,到推动公司在先进工艺上一次次超越竞争对手,刘德音的履历几乎就是台积电技术演进的缩影。

在刘德音的领导下,台积电确实没有放慢脚步。公司继续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将摩尔定律的极限不断向更深处推进。

然而,时代的浪潮已经改变了方向。当技术不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地缘政治的巨大阴影开始笼罩全球半导体产业。

尤其是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迅速崛起,美国开始将芯片视为遏制我国发展的关键武器,一场围绕着高科技的博弈愈演愈烈。

台积电,作为全球最先进芯片的制造者,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风暴的中心。

它的客户名单上,既有苹果、英伟达等美国科技巨头,也曾有华为等我国顶尖的科技企业。

这种“左右逢源”的商业模式,在过去是其成功的基石,但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却变成了它最大的软肋。

美国方面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一个意图:他们无法容忍关乎国家安全和科技未来的核心芯片,在一个其无法完全掌控的地区生产。这个地区,指的就是我国的台湾省。

2020年5月,台积电对外宣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120亿美元,建设一座5纳米制程的晶圆厂。这个决定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表面上看,这是台积电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是贴近其最大客户市场的商业决策。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背后是美国政府强大意志的体现。

刘德音作为台积电的董事长,是这个决策最终的签字人和推动者。

从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与这座远在大洋彼岸的工厂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他和他所领导的企业,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身不由己地滑向了一个充满未知与凶险的棋局。

这个棋局的名字,叫做“供应链安全”,而台积电,就是棋盘上最关键的那枚棋子。

亚利桑那的梦魇与无奈的加速

当台积电宣布亚利桑那州建厂计划时,美国政客们欢欣鼓舞,将其描绘成“制造业回流”的伟大胜利。

对于刘德音和台积电来说,这却是一场噩梦的开始。原以为是一次双赢的战略布局,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文化冲突、利益博弈和效率灾难的混合体。

首先是企业文化的剧烈碰撞。台积电的成功,建立在一种近乎军事化管理的高强度、高纪律的工程师文化之上。

通宵达旦的研发、24小时待命的产线维护、对良率近乎偏执的追求,是刻在台积电员工基因里的工作习惯。

当这种文化被移植到亚利桑那的沙漠中时,却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当地的美国员工习惯了清晰的权责边界、固定的工作时长和丰富的休假权利。

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台湾工程师那种“以厂为家”的奉献精神。

加班?那是需要支付高昂加班费并且需要提前协商的。半夜接到电话要求回厂处理问题?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矛盾很快就公开化了。美国员工在社交媒体和内部论坛上抱怨,指责台积电的管理方式僵化、不近人情,批评来自台湾的管理者偏袒自己带来的团队,搞“小圈子”。

他们认为台积电承诺的“高科技工作岗位”变成了低水平的体力劳动,而核心技术和关键决策权依然掌握在台湾总部手中。

这种内部的分裂和对立,让工厂的建设和运营效率大打折扣。原定于2024年底的量产计划,变得遥遥无期。

比文化冲突更致命的,是来自美国本土势力的“围猎”。

2023年,美国推出了所谓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承诺为在美建厂的半导体企业提供数百亿美元的补贴。

这本是吸引台积电赴美的重要诱因之一,但当补贴细则公布时,刘德音才发现这根本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一份捆绑着苛刻条件的“卖身契”。

法案要求,获得补贴的企业需要与美国政府分享超额利润,必须提供详细的产能和运营数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其未来的投资计划也需要得到美国政府的同意。

更重要的是,法案明确限制获得补贴的企业在中国大陆扩大先进工艺的产能。

这让刘德音陷入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境地。

接受补贴,就等于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拱手相让,并且失去未来在我国大陆这个全球最大市场的增长机会;不接受补贴,前期投入的数百亿美元投资可能打水漂,亚利桑那工厂将成为一个巨大的财务黑洞,他无法向董事会和股东交代。

就在台积电为补贴条件焦头烂额之际,美国的工会组织又出来“补了一刀”。

由于建厂进度缓慢,台积电计划从台湾调派更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前往美国,以加快设备安装和调试的进度。

这一举动立刻触动了当地工会的敏感神经。他们向政府施压,要求驳回这些台湾员工的签证申请,理由是台积电此举违背了当初“为美国创造就业岗位”的承诺。

工会公开指责台积电,声称如果不能保证将工作岗位留给美国工人,他们将持续发起抗议和抵制。

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之下,外界普遍猜测,台积电可能会选择壮士断腕,放弃美国的补贴,甚至放缓亚利桑那工厂的建设计划。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一片质疑声中,一则消息震惊了业界: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的首台EUV光刻机,已经从荷兰运抵并迅速完成了落地安装。

这个看似“迎难而上”的举动,实则充满了无奈与悲凉。EUV光刻机的落地,不是胜利的号角,而是无法回头的信号。

走到这一步,沉没成本已经过于巨大,回头意味着彻底的失败。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台积电承受着来自其美国大客户们越来越直接的压力。

这些美国芯片设计公司,在政府“供应链安全”的口号下,不断暗示台积电,他们未来的订单将优先考虑在美国本土生产的芯片。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建议,而是赤裸裸的市场威胁。美国方面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明确:他们不接受“美芯中造”,即美国设计的核心芯片,不能在中国的领土上制造。

为了保住来自美国市场的巨大份额,为了安抚那些手握订单的“上帝”,刘德音只能选择加速。

他迫不及待地用EUV光刻机的落地来回应外界的质疑,向美国政府、客户和工会展示自己建厂的“诚意”和“决心”。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尽快解除企业面临的困境。但这一步迈出去,也彻底堵死了自己的退路。

弃子的归宿:黯然身退与迟来的“警示”

亚利桑那工厂的EUV光刻机在聚光灯下完成了它的“首秀”,但围绕着台积电和刘德音的阴霾却并未散去。

相反,随着建厂计划的深入,更多的难题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成本失控是其中最严峻的问题。

在美国,无论是建筑材料、专业设备安装还是人力成本,都远高于台湾。

据内部估算,亚利桑那工厂的建造成本至少是台湾同类型工厂的四到五倍。

与此同时,美国的补贴迟迟未能全额到位,反而被英特尔、美光等美国本土企业通过强大的政治游说瓜分了大头。

台积电作为一家外来企业,在这场“分蛋糕”的游戏中显然处于劣势。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只能得到一些残羹冷炙。

这让台积电的股价持续承压,投资者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所有的压力最终都汇集到了董事长刘德音的身上。

2023年12月19日,台积电宣布,董事长刘德音将于次年股东大会后退休,并且不再参与下届董事选举。

在公开声明中,刘德音的措辞显得平静而官方,他表示希望“多花些时间陪伴家人,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许多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引咎辞职”。

刘德音的退休,与台积电赴美建厂计划的频频受阻、公司市值蒸发以及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

时间快进到2025年,卸任后的刘德音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但他的新身份却令人唏嘘不已。

2025年3月5日,美国芯片巨头美光科技公司高调宣布,已邀请刘德音加入其董事会。

美光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桑贾伊·梅赫罗特拉在声明中盛赞刘德音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并表示其深厚的技术专长和商业敏锐度,将有助于指导美光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

更值得玩味的是,离开台积电的刘德音,似乎终于可以说一些“真话”了。在一次行业活动中,他发出了迟来的警示。

他强调,将最先进的技术放在美国生产,可能会因为巨大的成本差异和效率问题,赔上数百亿美元。

这番话,与他当初在任时力推亚利桑那工厂的表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句“警示”与其说是说给行业听的,不如说是对他自己过去几年身不由己决策的一种无声抗议和痛苦总结。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脱离了高效、完整的本土产业链和工程师红利,所谓的“先进制造”不过是一个昂贵且低效的空壳。

参考资料:台积电前董事长刘德音加入美光科技董事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科技   光刻   美国   亚利桑那   芯片   工厂   亚利桑那州   美国政府   台湾   企业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