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旬,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中美新一轮经济贸易谈判悄然拉开帷幕。第一天,双方在会议室里鏖战了整整6个小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率领的代表团多次出入会场,气氛紧张而又不失礼貌。结束时,贝森特告诉媒体,“明天一早继续。”这一简短的话语,顿时点燃了全球市场和政界的神经——大家都在等一个结果,一场关乎全球供应链和大国竞争走向的“对决”。
但这次谈判,很可能不会带来什么“大新闻”。
这回重头戏是关于**“特定企业”在美国业务期限是否继续延期**。当前的期限将于9月17日到期,若延期失败,这些企业(主要涉及科技和应用软件领域)将面临被迫退出美国市场的尴尬局面,相关应用将被下架。对美国来说,这影响着网络安全和信息主权控制;对中国来说,则攸关企业的生存与全球竞争力。
然而,关税谈判方面则基本无戏可唱。
从过去几个月美方频频释放的信号看,双方都不急于立刻解决关税问题。这轮谈判的本质更多是维持沟通渠道,避免关系“断了线”,使外界误以为谈判已经“死透”。
中方的策略十分明晰:
这种策略背后是一种稳扎稳打,不给对方轻易突破的智慧。
除了延长企业业务亲善期限,中美其实还在谈其他内容。
美国提出了两个新议题:
但这两个议题,短期内对中国压力不大,更不可能逼使中方做出实质让步。
中美谈判的底牌和筹码都摆在桌面上,没有谁会轻易“低头”。
有趣的是,特朗普通常将“特定企业出售期限”作为竞选时的“亲美产业”政治承诺。而这回,中方显然看透了这层戏码。
中国不会为了这张“重启牌”轻易交差,而是拿来维持特朗普政府的关注度,甚至期待借此“请”特朗普来北京转一圈。
外交层面,上演的是一种“互相拿牌,互相试探”的叫板游戏。
从数字上看,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关税约为20%,远低于中国30%的高关税。
这说明美国更乐意让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而不是立马低关税对待中国商品。
简言之,美国的供应链政策是“挤出中国”,但不求彻底断绝。
中国既不急于马上大幅降关税,更要算计如何用其他策略确保自己的制造优势不被侵蚀。
这场马德里谈判的幕后戏,别忘了,西班牙是东道主。
前不久中方向欧盟猪肉征收高达62.4%的临时反倾销保证金,而西班牙是欧盟对华出口猪肉最多的国家。
西班牙总理桑切斯4月访华时,称中国为“战略伙伴”,这让美国相当不满。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甚至公开斥责西班牙“自断脖子”。
如今贝森特不得不在西班牙与桑切斯“同台”,这不仅仅是一次贸易谈判,更是一场外交上的“亮剑”。
总结来看:
说白了,这次的马德里谈判,更像演员“彩排”,为真正的“大戏”做准备。
此外,韩国等亚太国家的外交动态,还有俄罗斯因素,都将对未来谈判产生影响。
中美在马德里的这场谈判,6小时的激烈交锋只是冰山一角。第二天一早的继续也不过是“持久战”的开始。
真正的结果,还要等到元首们坐下来,共商大计。耐心,是这场“全球最重要贸易戏码”唯一的出路。
亲爱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这轮谈判?你觉得中美最终会达成怎样的协议?你认为关税会降下来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独到见解!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