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章
郑州某家饸饹面饭馆,最近火爆网络,引发争议。
3个大人带着4个孩子,点了一碗13元的饸饹面,外加凉菜、涮牛肚和十串羊肉串,总计消费140多元。因第3次要求续面被拒,顾客给了差评,老板则怒了。
老板把监控剪成“七人蹭一碗面”的视频发到网上。这场看似琐碎的争执,最终以6000多条差评淹没面馆收尾。
当舆论从“谴责占便宜”急转为“声讨老板造谣”,我们突然发现:这碗面里反映出来的问题,远比一碗饸饹面要复杂得多。
1.舆论焦点经历反转,目前一边倒
客观来说,这件事的导火索,应该源于双方对“免费续面”的理解,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
老板坚持“一人一碗才给续”,顾客认为“只要消费就能管饱”。这种认知错位在餐饮行业并不罕见——
奶茶店的“第二杯半价”限不限同品?
同款美食外卖更便宜时,能不能不降低商品质量?……
某些商业“规则”像埋下的雷,总能在某个时间点燃公众的暴脾气。
网友的反应也在事件发展中,有了180度大转弯。
起初,那句“七人吃一碗面”的描述,瞬间点燃了大众对“占便宜”行为的愤怒。在资源有限的语境下,人们对公平的敏感度会无限放大,就像职场中有人浑水摸鱼时,认真干活的人总会格外愤怒。
但是,当真相浮出水面——顾客实际消费140,远超一碗面的价格,舆论又立刻倒向另一端。这种摇摆说明:公众怕吃亏,但更怕冤枉好人(尤其是正当的消费者)。
2.社交媒体的蝴蝶效应:小事为何变成公共事件?
这个事情表面上看,是餐馆规则与顾客期待的错位:老板强调“无限续面”基于“一人一碗”,而顾客理解的“管饱” 则是可随意添面。若双方能有效沟通,或许矛盾能避免和调和。
但实际上,随着舆论发酵越来越火爆,大家事情发展走向没那么简单,抖音上面可见很多人在喝了面馆前面打卡,纷纷谴责,为什么大家会对一碗面如此较真?
其实,疫情被战胜以来,虽然经济形势一直在渐渐明朗,但仍不能完全乐观。对多数人来说,“吃饭钱”仍是家庭预算里最敏感的那根弦。
饸饹面馆的续面之争,本质上是经济压力下的情绪转移。
当人们对房价、教育、医疗的焦虑无处安放时,一碗面的争议就成了泄压阀。就像有人在评论区写的:“不是在乎那点面,是气不过被当成占便宜的人——我们这辈子已经够小心翼翼了。”
3.给外贸人的启示
首先是“规则透明化”的重要性。
就像面馆的“续面条款”需要提前说清,外贸合同里的每一个条款都该经得起放大镜审视。东南亚客户对“质保期”的理解可能和欧洲客户截然不同,与其事后争执,不如在PI里就标注清楚“免费维修不含国际运费”。
其次要读懂“民生敏感度”的传导。
当国内消费者对13元一碗的面如此较真时,意味着海外市场的中低收入群体同样在收紧钱包。那些在亚马逊上卖得好的“临期折扣”“组合套餐”,本质上都是对“精打细算”需求的回应。
最后别忘了“情绪价值”的权重。
胖东来能靠“无条件退货”封神,说明服务态度在消费决策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做外贸何尝不是如此?当两个供应商报价相差5%时,那个愿意半夜回复邮件、主动提醒清关风险的卖家,往往能赢得订单。
郑州的那家饸饹面馆,据说门上贴了张“暂停营业”的告示。
这场由一碗面引发的风波,像一面镜子:在这个焦虑被无限放大的时代,无论是开面馆还是做外贸,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理解与尊重。毕竟,每个为13元纠结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想好好过日子的朴素愿望。
大变革时代,关注我,看懂趋势,品牌出海,掌握未来。我们下期再见!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