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锁”慢慢退出中国家庭?听内行人说完,恍然大悟

在过去的几年里,指纹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中国家庭,象征着家居智能的它,如今却频频因安全、识别、寿命等问题,被推上舆论的 “审判席”。

从 “少带钥匙” 的便利,到 “深夜开门” 的惊悚,指纹锁的信任危机,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信任塌方

指纹锁最初被大众接受,靠的是 “科技感” 和 “省事”,之前很多人被传统机械锁的诸多问题困扰,钥匙容易丢失,一旦丢失,不仅重新配钥匙麻烦,还存在安全隐患;钥匙也容易被复制,给家庭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

而指纹锁喊出的 “独一无二的指纹即钥匙” 口号,直击消费者痛点,让人们看到了家居安全便捷的新希望。但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2024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网售产品质量抽查中发现,电子门锁的不合格率高达 23.4%。

这就意味着,每销售四把网售锁,就有一把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这个比例并不低,尤其是在门锁这种关乎家庭安全的产品上,容错率几乎为零。

公众的不信任,源于一次次真实发生的案例,此前,北京曾有消费者反映家中智能锁出现错误识别、未触发锁定功能的情况。社交平台上关于 “智能锁自动开门”、“半夜自己响” 的讨论越来越多,消费者对智能锁的信任也在快速流失。

《中国智能门锁行业发展报告》数据表示单一指纹识别功能的智能门锁市场占有率从 2022 年的 47.3%,降到了 2024 年底的 23.7%,如果电子系统出现故障,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导致他的信任度大幅度下降。

技术短板:从识别失败到夹手设计,问题频出

智能锁宣传时强调的 “指纹识别” 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却不断翻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调研显示,部分用户曾遭遇指纹识别失败问题,潮湿的手指、干裂的皮肤、年龄变化等均可能影响识别效果。

这种技术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日常生活,甚至在紧急情况下造成严重后果。2025 年 6 月高考期间,武汉一位高考生就在考试当日被锁在家中,消防员破门救人才避免了更大的问题。

除了识别失败,部分智能锁的寿命也让人失望。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调查发现,部分低价智能锁的使用周期较短,电子元件老化、电池故障等问题相对突出,而品质过硬的产品使用寿命可大幅延长。

而一些设计上的 “细节忽视”,更让用户叫苦不迭。例如,当前市场上部分采用 6068 锁体结构的产品,因锁身与门框之间的缝隙设计问题,存在夹伤手指的风险。在上海、浙江等地,已有用户因智能锁夹手受伤的案例被媒体曝光。

不过这一行业痛点已引发重视,王力安防等品牌通过将锁芯孔中心到门框的距离从 60 毫米扩展至 80 毫米等结构革新,从根本上解决了夹手隐患。这些设计缺陷曾是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忽略 “基础安全” 的表现,如今正逐步得到解决。

当一项技术的基本功能都不能稳定实现时,消费者自然开始质疑:这个产品到底是帮手,还是负担?

安全漏洞:门锁成了 “安全黑洞”

本该守护家庭安全的智能锁,现在却成了犯罪分子的 “潜在突破口”。公安部 2022 年相关统计显示,技术开锁入室盗窃案件中,90% 以上针对的是 A/B 级机械锁,采用 C 级锁芯的智能锁相关案件占比不足 3%,不过残留指纹复制、电磁干扰等针对智能锁的作案手段仍需警惕。

部分针对智能锁的安全检测显示,部分产品存在安全漏洞,其中价格低于千元的产品不合格率相对更高。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家庭安全的真实威胁。比识别失败更严重的是,部分智能锁产品在电量不足时因系统故障或电池管理逻辑问题,可能出现异常状态,这类情况已通过固件更新等方式逐步修复。

江苏省消保委通报的多起案例中,消费者家中门锁在凌晨无预警打开,成为社交平台上的 “灵异事件”。但实际上,这只是个别产品设计失误和电池管理逻辑不当造成的后果。

在数据安全层面带有摄像头、联网功能的人脸识别锁,如果加密措施不到位,用户的面部信息、开门记录等数据都有可能被窃取,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火灾逃生。

个别电子门锁产品因应急开启设计不合理,在电力中断等极端情况下可能影响逃生,不过主流品牌已普遍配备机械应急开锁通道,这类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与之相比,老旧的机械锁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关键时刻更可靠。

智能锁的最大问题,并非技术不够先进,而是安全逻辑曾出现脱节。一个安全系统如果在最关键时刻掉链子,就很难赢得用户的再次信任。

行业修复:监管升级,技术更新,选择回归理性

面对信任危机,监管层已开始行动;市场监管总局连续三年开展电子门锁产品质量抽查,2024 年全国电子门锁抽检合格率已回升至 90.4%,较前一年显著提升,并着手制定新版国家标准。

现行标准 GB 21556-2008 虽然仍在执行,但对智能门锁的电子识别、联网功能等并无细化条款。新标准预计将在 2026 年正式实施,涵盖识别准确性、网络安全、系统稳定性等关键指标。

企业层面也开始技术转型。部分厂商为解决夹手问题,已调整锁体结构,增加防护装置,王力安防等品牌推出的优化锁体已有效降低夹手风险;

同时,行业普遍引入结构光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新技术,这些技术的识别准确率远高于传统指纹识别,在识别速度和容错率上也有显著提升。

根据安防产业联盟的统计,2024 年已有超过六成的智能锁制造商开始布局新一代生物识别方案。这说明行业并非停滞不前,只是在补齐此前技术 “短板”。

消费者的选择也更趋理性。现在的购买者更关注产品是否使用 C 级锁芯、是否具备断电应急功能、是否配备远程监控系统。

2024 年中国智能门锁市场零售量规模达 2031 万套,同比增长 8.6%;2025 年 9 月线上销量同比增长 14.8%,与过去追求 “功能全” 的心态不同,现在大家更愿意为 “安全稳” 买单。

智能锁还有巨大发展空间,2024 年中国智能门锁市场规模已突破 380 亿元,渗透率提升至 27.9%,未来增长潜力可观。

但它必须从 “炫功能” 转向 “重稳固”。企业要做的,是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便利和美观。监管也需加快标准升级,让市场在合理的规范中健康前行。

信息来源: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

2024年专题报道《智能锁:守门员还是安全隐患?》,揭示低价指纹锁产品存在的普遍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科技   内行人   恍然大悟   中国   家庭   指纹锁   智能   门锁   技术   产品   功能   指纹识别   消费者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