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至23日,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七次学术年会在四川天府新区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聚焦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主题,汇聚全国教育界力量,共谋基础教育发展大计。11月23日下午,41场微论坛同步举行,聚焦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区域实践与学校探索。
在众多议题中,特殊教育,尤其是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本届论坛的亮点之一。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号召,充分发挥海淀区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引领作用,由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组织的“微论坛:孤独症儿童育人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在四川天府新区香山小学举行。本次微论坛吸引了300余人现场参与,线上同步观看人数近百万,展现了社会各界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为孤独症儿童教育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滑动查看
微论坛设置了专家讲堂、区域视角、校长沙龙和专家评议四大环节,由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申仁洪、西南大学教授赵斌、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杨中枢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李拉分别主持。




滑动查看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在致辞中强调,本次微论坛是孤独症儿童教育在全国基础教育论坛上首次亮相,标志着特殊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地位的提升。这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底线保障,更是国家民生担当的生动体现。她表示,中国教育学会将持续发挥学术引领与平台优势,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专家讲堂环节特邀特殊教育领域的权威学者和医学专家,从哲理探析、循证实践、数字化应用等多角度,深入探索孤独症儿童育人方式的变革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邓猛教授以《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融合教育中的辩证关系探析》为题,指出特殊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更是残障儿童不可剥夺的合法权利。多元共存是时代趋势,从隔离走向融合是特殊教育的必然规律。他强调,孤独症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残疾儿童,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其内在潜能不容忽视。他呼吁摒弃“绝招”幻想,通过倾听儿童声音、构建平等对话机制,让教育回归儿童本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贺荟中教授围绕《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策略有效性的循证实践》,系统阐述了针对孤离型、被动型和主动怪异型不同社交风格的孤独症儿童的差异化支持策略。她强调,只有在集体互动中,特殊儿童的智慧才能得到发展,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刘靖以《孤独症谱系障碍数字诊疗研究进展》为题,揭示了数字技术在孤独症儿童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她指出,数字技术以其精准性、趣味性和可及性,为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交融入与技能习得提供了全新可能。

在区域视角环节中,来自广州、北京、重庆、南京不同区域的教育研究者、园长、校长分享了他们在构建孤独症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方面的创新探索。分享内容涵盖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全过程,展示了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发展的生命全周期支持路径。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邱举标详细介绍了广州市学前融合教育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充分展示了区域政策的有力推动与基层实践的创新互动,生动地呈现了广州市学前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研学用一体化教师培训体系的完善,以及“一核四翼”服务体系的实践过程与显著成效。

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园长吕玲分享了“五位一体”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模式,依托支持性游戏和社会性活动,融入三维生命教育课程,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

重庆市南岸区融合教育集团总校长李龙梅探讨了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的新范式,提出“政策引领、资源统筹、协同联动、精准服务”四位一体体系框架,通过完善立法、整合资源、建立政企校社家五方共治机制、提供全链条个性化服务,破解现有支持碎片化问题,助力孤独症学生实现职业发展与社会融入。

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书记、校长张慧探讨了神经多样性视角下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支持模式的构建。她强调尊重个体差异、挖掘独特潜能,系统构建了支持性、公共基础与专业技能三类课程。她认为,教师应转变为环境调节者与支持提供者,科学兼顾医学干预与教育提升。

在校长沙龙环节,来自北京、青岛、杭州、厦门和成都的五位校长分享了他们在孤独症学生课程育人方面的创新实践。
北京市健翔学校校长王红霞提出,学校以教、学、环境三大变革破局,通过学段衔接与整合、弹性课时设置、单元课程群构建与真实情境嵌入,推动课程从“标准化供给”转向“动态化适配”,从“康复导向型”“知识传授型”向 “全人发展型”迭代升级,充分激发学生优势潜能。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为孤独症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课程支撑。

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校长郑芳聚焦孤独症学生的“社会融入”问题,通过“双线联动”策略,构建社会融入课程框架,建立“居家泛化—社区融合—研学实践”三级递进机制,开设社区融合、研学实践、居家泛化等一系列课程,致力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向社会人的跨越。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校长助理裴春莹提出,孤独症教育要从“适配”向“赋能”跃升,形成跨学科主题与项目化课程体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素养整合。为此,学校建立了幼小衔接与生涯发展贯通机制,强化了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并基于优势视角深入挖掘学生潜能。依托“杨绫大脑”构建跨学科学习平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迁移与社会融入。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书记、校长陈莎茵介绍了学校将“职业教育一体化”作为课程建设核心方向,以“培养具备职业适应力、社会生存力、独立生活力的孤独症学生”为根本目标,构建贯穿十二年教育周期的课程体系。她强调,通过真实岗位案例教学、分层评价反馈,才能助力孤独症学生逐步提升职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力,最终实现从“校园学习者”到“社会劳动者”的身份跨越,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找到价值坐标。

成都市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蔡晓莉研发了“蔡老师说行为”豆包智能体,分享了运用AI开展孤独症学生情绪行为干预的研究成果与实践路径,开发形成孤独症学生情绪行为综合干预模型和智能化行为评估工具。以数智化推动科学评估、精准干预与资源供给,打破传统育人时空限制,让孤独症学生共享优质支持。

校长们围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AI时代教师角色及校企协同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回应了构建孤独症学生高质量课程体系这一关键命题。他们提到,课程育人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构建普特融合、职教衔接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推动教育模式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全人发展”转型。

浙江工业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徐云指出,孤独症学生的教育正经历从“缺陷补偿”向“赋能支持”的核心理念转型。他强调,应基于“神经多样性”视角,尊重差异、挖掘潜能,推动教学实践朝向多元育人方式的系统革新。聚焦学生优势、打造适配环境、强化协同联动、创新教学模式、秉持生活导向,通过差异化、包容性的教育实践,支持孤独症学生的全面发展,享有尊严、快乐且有意义的人生,推动社会从“隔离纠正”走向“包容赋能”,共建多元、平等、共赢的未来。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对本次微论坛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本次论坛聚焦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痛点,尤其针对孤独症教育这一薄弱领域的深入探讨极具深远意义。他肯定了我国特殊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高度赞扬了海淀特教30余年始终凝心聚力、坚守课程改革、追求高质量育人的实践精神。他鼓励所有特教人要秉持锐意改革、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朝着特殊教育100%高质量育人目标奋进,孵化出更多优秀成果,共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本次微论坛打破了单一学校的局限,广泛汇聚多方力量。19位专家在发言和主持研讨中一致指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变革必须以尊重神经多样性为基础,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回归教育本质。微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共同发声与集体动员,意味着关心和支持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已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唯有携手努力,持续深化育人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才能为每一位孤独症儿童点亮潜能,铺就一条通往有尊严、有质量生活的融合之路。作为国家级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海淀区将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系统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在政策创新、课程改革、师资培养与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致力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模式与区域经验。

素材来源:海淀特教中心
编辑:黄依依
投稿邮箱:hdjywx@126.com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2020年度“首都教育融媒体建设先锋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最具影响力”大奖!

优质 均衡 特色
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
微信号:hdjyxw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