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深圳商超里,上演了场荒诞一幕:货架上,许多商品都被抢空,唯独辣椒还剩不少。
一时间,超市阿姨直叹气:“补了三次青菜都不够卖,辣椒倒是不需要补货,依然还有。”
其实,这场景并非偶然。
2018 年台风 “山竹” 过境时,同样是辣椒被剩到最后。
网友调侃:“广东人的应急清单里,辣椒比台风更需要防御。”
但这看似挑剔的选择,藏着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广东人的 “抗辣力弱”,本质是身体在和气候博弈。
岭南常年湿热焖蒸,当地人多是湿热体质,表现为口干口苦、大便黏腻。
而辣椒性热,吃一口相当于 “火上浇油”,嘴上长泡、喉咙发炎是家常便饭。
这种体质催生了独特的饮食哲学:粤菜讲究 “清鲜爽嫩”,清蒸鱼、白灼菜心全靠食材本身的鲜味撑场面。
辣椒这东西太 “霸道”,会直接掩盖海鲜的清甜、肉类的嫩滑,在广东人眼里简直是 “食材鲜味杀手”。
比起辣椒,他们更依赖胡椒、生姜祛寒,毕竟 “宁喝凉茶降火,不吃辣椒上火”。
有趣的是,广东其实是中国最早接触辣椒的地方之一。
明朝辣椒从美洲传入时,先登陆广州等通商口岸,还在湛江雷州半岛种得风生水起。
但它终究没融入粤菜核心。
这得怪历史 “分岔路”:明末清初 “湖广填四川” 时,辣椒跟着移民进入内陆,成了掩盖廉价食材腥味、下饭开胃的利器。
而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富商们追求珍贵食材的原味,自然瞧不上这 “重口味调料”。
久而久之,辣椒成了 “外省菜标签”,粤菜则坚守着 “食不嗜辛” 的传统。
不过现在的广东,辣菜店也能排起长队。
秘诀在于:广东人吃辣分 “场景”—— 和朋友聚餐吃川湘菜是社交刚需,但回家吃饭必选清淡款;
年轻人敢挑战麻辣火锅,却会叮嘱老板 “微微微辣”。
有学者发现,老广强调 “不吃辣”,其实是种身份认同;
而年轻人尝试辣菜,更多是融入城市移民文化的方式。
就像厨房抽屉里的辣椒酱,偶尔调味可以,但绝不能取代姜葱蒜的地位。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广东人不喜欢吃辣椒,已经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记忆了,一时半会,是不可能会改变的!
谭天道地认为:台风天的辣椒货架,终究是场文化缩影:不是广东人不能吃辣,而是他们太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道理。
毕竟比起刺激的辣味,清粥小菜配老火汤,才是刻在 DNA 里的安心滋味。
这也是为什么台风来袭,广东部分商超被抢空,只有辣椒被剩下的原因所在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