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78亿,多地关店,利润暴跌,昔日餐饮顶流,如今跌落神坛

文| ST

编辑 | 梦清州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过去港剧的兴盛,让不少内地人喜欢上了香港,对香港的一切都很向往。

趁着香港文化在内地的爆火,不少带着“港味”的东西开始进驻内地。

茶餐厅就是其中一种类型,作为在香港就已经是“顶流”的茶餐厅,翠华餐厅来到内地也非常的顺利。

它所属的控股公司也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高达81亿。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顶流如今门可罗雀,净利润暴跌近70%。

那么翠华餐厅为何会走到如今的地步?

内地折戟

翠华餐厅作为香港知名的茶餐厅品牌,曾经在内地市场有过一段快速扩张的时期。

然而近几年它的内地业务却出现了明显的收缩,不仅收入持续下滑,门店数量也在减少。

截至2025年3月,翠华在内地只剩下32家店,相比高峰期减少了11家,光是上一个财年就关了4家。

其实翠华最初进入内地时,凭借港式茶餐厅的特色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特别是那些对香港文化感兴趣的顾客。

但问题在于,它在内地的经营模式跟香港完全不一样。

不仅价格贵,翠华在内地的服务也经常被吐槽。

有顾客反映,进店后没人招呼,点单后等很久才上菜,甚至有人等了15分钟连杯奶茶都没送来。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让它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最终导致部分门店难以维持,只能选择关闭。

但在之前,翠华餐厅可是香港的“顶流”。

曾经辉煌

翠华餐厅在香港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从1967年的一家普通冰室起步,逐渐成长为香港茶餐厅的代表品牌。

在香港街头,你很容易就能找到翠华的招牌,它家的奶茶、菠萝油和咖喱牛腩饭是很多港人的心头好。

2009年翠华迈出了进军内地的第一步,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

这个香港老字号一登陆就引发热潮,排队尝鲜的顾客络绎不绝。

借着这股东风,翠华在内地快速扩张,短短几年间就把门店开到了深圳、武汉、杭州等大城市,巅峰时期内地门店总数达到43家。

那时候港式茶餐厅在内地还算新鲜事物,翠华凭借地道的港味和品牌号召力,迅速俘获了一大批忠实顾客。

特别是在广东地区,生意格外红火。

每到饭点,各家分店常常座无虚席,生意好到让同行羡慕。

那段时间翠华在内地的扩张速度之快、市场反响之热烈,确实称得上是这个香港品牌的高光时刻。

2012年翠华迎来了另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了“茶餐厅第一股”。

上市首日翠华股价表现不俗,发行价2.27港元,最高曾涨至5.75港元,市值一度突破80亿港元。

上市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拓展内地市场,进一步加快了开店步伐。

当时的翠华可谓风光无限,不仅在香港站稳脚跟,还成功打开了内地市场,成为港式茶餐厅进军内地的标杆企业。

那么曾经如此高光的“茶餐厅第一股”又是如何走到现如今的地步的?

逐渐衰落

翠华餐厅曾经是香港茶餐厅的代表品牌,但近年来业绩持续下滑,市值大幅缩水,净利润暴跌,甚至在内地关闭多家门店。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茶餐厅第一股”,如今面临不小的挑战。

2025年财报显示,内地收入同比下滑13.92%,门店数量从高峰期的43家缩减至32家,一年内就关了4家店。

公司收入9.06亿港元,比上一年少了5%,而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68.4%,只剩1234.2万港元14。

换句话说每赚100块,真正能装进口袋的利润连1.4块都不到,生意难做可见一斑。

而且巅峰时期翠华餐厅的市值高达81亿,现如今就连3亿市值都没有了,暴跌78亿还多。

这样的数据说明,翠华在内地的扩张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增长,反而拖累了整体业绩。

在香港它是一家平民化的茶餐厅,价格亲民,翻台率高。

但到了内地,它摇身一变成了“高端港式茶餐厅”,菜价比香港贵20%,客单价甚至是香港的两倍。

这样的定价策略让它在竞争激烈的内地餐饮市场显得性价比不足,消费者自然不买账。

还有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个大问题。

翠华在内地只有上海一个中央厨房,却要供应南京、武汉等多地门店80%的食材,配送成本极高。

再加上房租、人工等费用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更何况内地的选择其实非常多,近年来川菜、湘菜、西餐等多元化餐饮崛起,港式茶餐厅逐渐变成小众选择。

而翠华在应对年轻消费者喜好变化方面反应迟缓,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和产品创新,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公司内部的人事动荡。

2016年起多位创始人和高管陆续离职,包括行政总裁何庭枝、首席财务官康安妮等。

到了2019年公司实控人李远康的子女接管了关键职位,管理层大换血。

频繁的人事变动难免影响战略执行的连贯性,也让公司在面对市场挑战时难以快速调整。

翠华在内地的扩张显得较为盲目,缺乏清晰的定位和区域聚焦,最终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如今的翠华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比如在非繁忙时段推出促销活动吸引顾客,同时优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

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餐饮市场,这些措施能否让它重振旗鼓,还有待观察。

毕竟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性价比,而餐饮行业的洗牌还在继续,留给翠华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金融界2019-07-24——翠华控股内地高端化折戟 人事大换血后能否东山再起?

南方都市报2025-06-30——内地市场关闭4家餐厅,翠华控股年度净利润下跌超六成

金融界2025-06-27——翠华控股(01314.HK)年度收益约9.06亿港元 同比减少约5%

金融界2025-06-20——翠华控股(01314)发盈警 预计年度净利同比下降50%-70%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美食   神坛   市值   昔日   利润   餐饮   香港   内地   茶餐厅   港元   餐厅   市场   净利润   顾客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