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拉开窗帘,发现窗台上已经结了层薄薄的白霜。翻了下日历,再过半个月就是冬至了——这意味着一年中最需要"藏"的季节真的来了。
前几天门诊遇到个姑娘,明明穿得不少却总喊冷,手脚冰得像揣着两块冰砖。一搭脉才发现,她夏天贪凉喝冰饮,秋天熬夜赶项目,阳气早就被耗得差不多了。冬天一来,身体就像没烧透的煤炉,怎么添柴都暖不起来。
其实老祖宗早就说过:"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养不好,春天各种毛病都会找上门。但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只会猛吃羊肉火锅,结果补得上火流鼻血,反而伤了元气。真正的冬季养生,讲究的是"藏"而非"补",今天就把这套传承千年的过冬智慧分享给大家。
中医讲"天人相应",冬天对应五行中的"水",在五脏中属"肾"。肾是我们的"先天之本",就像人体自带的蓄电池,冬天就是给这个电池充电的最佳时机。
《黄帝内经》里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意思是冬天要像动物冬眠一样,减少消耗、储存能量。现代医学也发现,冬季人体新陈代谢会自然减慢,确实是休养生息的好时机。但现在很多人冬天反而比夏天还忙,熬夜加班、频繁应酬,完全违背了自然规律。

观察自然界就知道,冬天树木落叶、动物蛰伏,都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人也一样,冬天养生的核心就是"藏":藏阳气、藏肾精、藏精神。做好这三点,不仅冬天少生病,来年春天也会精力充沛。
说到冬天进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羊肉、人参这些大温大燥的东西。其实北方人冬天吃羊肉是因为气候严寒,南方人盲目跟风就容易上火。真正普适性的冬季饮食,应该像老中医说的"温润不燥,缓缓图之"。
我家冬天必备的是"三暖汤":早上喝生姜红枣茶,中午喝山药排骨汤,晚上喝萝卜牛尾汤。这三碗汤看似简单,却暗合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

生姜红枣茶要用带皮生姜3片+红枣5颗,煮15分钟后代茶喝。生姜驱寒,红枣补血,特别适合早上起来手脚冰凉的人。注意生姜不要放太多,微微辣就好,免得刺激肠胃。
山药排骨汤选淮山药200克+排骨300克+枸杞15克,大火烧开后小火炖1小时。山药健脾养胃,排骨滋阴润燥,这个组合补而不腻,男女老少都适合。
萝卜牛尾汤是我家老爷子的秘方,白萝卜半个+牛尾500克+生姜3片,炖2小时后加盐调味。民间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能消积化食,搭配牛尾的温补,既能暖身又不会上火。
这里有个小窍门:北方干燥地区可以在汤里加10克麦冬,南方潮湿地区加5克茯苓,这样更符合地域气候特点。
上周同学聚会,发现几个做互联网的朋友都有黑眼圈。一问才知道,他们冬天经常熬夜到一两点,早上又急匆匆起床赶地铁。这种"熬夜+早起"的模式,简直是在掏空身体。
中医认为冬天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最好晚上9-10点睡觉,早上等太阳出来再起床。因为亥时(21-23点)是三焦经当令,子时(23-1点)是胆经排毒时间,这两个时辰不睡,身体根本得不到修复。

我自己坚持了三年"冬季作息表":晚上9点半准备泡脚,10点准时睡觉,早上7点左右起床。刚开始有点不习惯,但一个月后就发现睡眠质量明显提高,早上起来也不觉得困了。
泡脚也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拿热水泡就行。我通常会放艾叶10克+生姜5片+花椒15粒,煮开后兑温水,水温控制在40℃左右,泡20分钟就好。记住水要没过脚踝,泡脚时最好用个小毯子把膝盖盖住,免得热气散了。
特别提醒:心脑血管病人泡脚时间不要太长,10分钟就够了;糖尿病人水温要调低,避免烫伤。泡完脚后要立刻擦干,穿上袜子保暖,不然寒气反而会入侵。
冬天运动是个大学问。前几天在公园看到有人大冷天穿短袖跑步,结果当天就感冒了。冬天运动讲究"微动形,勿大汗",意思是要轻微活动身体,但不能出大汗。
我推荐大家冬天练"三暖运动":上午晒背、中午八段锦、傍晚散步。这三个时间段阳气比较盛,运动效果最好。

晒背是最简单有效的补阳方法。每天上午10-11点,找个背风的地方,背对太阳晒15分钟。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晒背能直接补充督脉阳气。我奶奶坚持晒背十年,现在80多岁冬天都很少感冒。
八段锦特别适合冬天练,尤其是"双手托天理三焦"和"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两式。动作缓慢柔和,不会出大汗,还能疏通经络。我每天中午在办公室练15分钟,下午工作都精神多了。
傍晚散步要等太阳落山前,走20-30分钟就好。注意穿防滑鞋,尽量选择有阳光的地方。边走边搓手,能刺激劳宫穴,促进血液循环。
北方朋友冬天运动要注意保暖,出门戴帽子手套,避免长时间待在户外;南方朋友则要注意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免得湿气入侵。
冬天光照减少,很多人容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季节性抑郁"。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冬天情绪不稳定,最伤的就是肾脏。
我有个患者是程序员,去年冬天因为项目压力大,经常烦躁失眠。我让他每天做"三静养生法":静坐、静视、静听,三个月后情绪明显好转。

静坐每天早晚各10分钟,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闭上眼睛深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脑子里胡思乱想时也不用刻意控制,慢慢把念头拉回来就好。
静视就是看一些让人平静的东西,比如家里养的绿植,或者窗外的雪景。我最近迷上了养水仙花,每天早上看十分钟,心情特别舒畅。
静听推荐听古琴曲,比如《流水》《平沙落雁》。中医认为古琴的五音对应五脏,商音属金对应肺,羽音属水对应肾,冬天多听商、羽调的音乐,能滋养肺肾。
另外,冬天要特别注意"少思少虑"。我有个养生口诀送给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做到这几点,不仅冬天过得舒服,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
前几天有个广州的粉丝问我,他们那里冬天只有十几度,要不要像北方人那样进补?其实中医养生最讲究"因地制宜",南北气候不同,养生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
北方地区:室内有暖气,空气干燥,要注意"润"。除了前面说的三暖汤,可以在床头放盆水,或者用加湿器。饮食上适当吃点羊肉、牛肉,但要搭配萝卜、白菜等清热润燥的食物。
南方地区:湿冷入骨,重点是"祛湿"。泡脚时可以加艾叶、生姜,饮食上多吃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利湿的食材。南方冬天虽然温度不低,但湿度大,更容易受寒,所以不要穿露脚踝的裤子。
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要注意"保暖+防晒"。出门戴帽子口罩,避免皮肤被冻伤晒伤。饮食上可以适当吃点温补的食物,比如牦牛肉、藏红花,但不要过量。
不管在哪个地区,冬天都要记住"三不原则":不熬夜、不生冷、不大汗。这三点是冬季养生的底线,守住了就能少生病。
最后想提醒大家,冬天养生有几个常见误区,很多人都在犯:
误区一:冬天要大补特补
其实冬天脾胃功能较弱,过度进补反而会加重肠胃负担。正确的做法是"少食多餐,细水长流",就像给小火炉慢慢添柴,而不是一下子扔进一大块木头。
误区二:穿得越多越好
衣服穿太多会影响血液循环,反而容易感冒。正确的穿法是"三层法则":内层透气、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重点护住颈部、腰部、脚踝这三个部位。
误区三:冬天不用开窗通风
很多人冬天怕冷,整天关着窗户。其实这样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更容易生病。每天应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分钟,通风时可以到其他房间待着。
误区四:晨练越早越好
冬天早上寒气重,尤其是有雾的天气,空气质量差,不适合晨练。最好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再运动。
想起小时候,每到冬天奶奶就会把晒过太阳的被子铺好,睡前给我端来一碗热乎乎的红枣茶。那些简单的温暖,其实就是最好的养生。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种养生方法层出不穷,但最根本的还是顺应自然规律。冬天就该好好休息,少点欲望,多点宁静。就像大地在冬天积蓄力量,春天才能生机勃勃。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大家度过一个健康温暖的冬天。如果你觉得有用,别忘了分享给家人朋友。最后送大家一句养生口诀:"冬藏精,春养神,夏养阳,秋润燥"。顺应四时,天人合一,这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养生智慧。
你有哪些独家的冬季养生小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点赞最高的三个方法,我会送出《黄帝内经》养生手册哦!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