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专家共话地震监测预报技术新进展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客户端沈阳5月13日电(记者刘艺淳)“过去的监测技术如同中医的‘望闻问切’,如今则像为地壳结构做CT扫描,通过数理统计和物理模型分析,实现更精准的科学预报。”辽宁省地震局科技创新中心主任王亮说,随着科技进步,地震预报方法正从传统经验模式向科学化、数字化方向转型。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正值辽宁海城地震成功预报50周年。当日,由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主办的“铭记海城地震历史 共筑安全发展环境”宣传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举行。来自全国地震系统、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等省直机关、中国电信等国有企业的专家学者及各界代表参会。与会专家围绕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灾害防范策略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

图为活动现场。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地震。50年前,辽宁省地震局科研团队成功预报这一地震,为地震监测预报领域带来重大突破。经过半个世纪发展,我国地震监测网络实现跨越式升级:国家级地震台站从20世纪70年代的20多个增至如今的1000余个,区域台站数量突破1.5万个,平均监测台站间距从500公里缩短至15公里。

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台,拍拍桌子,名叫“泛在感知终端”的设备就能实时显示震波。工作人员介绍,设备通过广泛分布的传感器、实时数据传输和智能分析能力,实现数据获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未来还将结合5G、卫星遥感和数字孪生技术,推动地震预报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防控”。

图为与会专家参观中。

在地震预警体系建设方面,辽宁省地震局辽宁地震台副主任李恩来说,以辽宁为例,全省在中小学、重点行业、危化企业等关键场景部署830套地震预警专用终端,用于接收地震速报、预警及烈度信息。同时,“辽宁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已开通,目前注册用户已达9万余人。

李恩来特别提醒公众,地震预警信息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收到黄色、蓝色预警时,应保持冷静,及时远离高空坠物风险区域;收到橙色、红色预警时,需迅速采取避险措施:位于低层建筑内,应立即前往室外安全地带,室外避险需远离高危建筑、广告牌、电力设施等;处于高层建筑内或时间紧迫时,可用靠垫护头,就近躲在承重墙旁的狭小空间,待震感减弱后再有序撤离。

专家指出,目前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的创新发展已超越单一灾害防治范畴。比如,智能传感器网络可应用于桥梁、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健康监测,实现结构变形实时诊断;高灵敏度地震监测设备能捕捉环境振动对历史建筑的影响,为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展现出地震科技在多领域的应用价值。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7

标签:科技   专家   全国   技术   辽宁省   海城   辽宁   地震局   新华社   实时   终端   莫高窟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