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4月11日宣布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豁免“对等关税”。
这一政策调整看似突兀,实则是美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国内产业利益博弈中的无奈妥协。
完全是自说自话自打脸!
所谓“对等关税”宣称要求贸易伙伴“关税税率对等”,但此次豁免直接否定了这一核心逻辑。
例如,中国对美汽车征收15%关税,而美国对中国汽车征收27.5%,却选择性豁免电子产品关税,暴露其“对等”实为政治工具。
美国豁免的20类商品(如智能手机、半导体设备)中,中国占全球产能的70%-90%。
若执行125%关税,苹果iPhone成本将增加1000美元,直接冲击消费市场。
豁免本质是承认“脱钩不可行”。
豁免条件要求商品“美国成分≥20%”,如iPhone的美国芯片占比27.6%可免税。
但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若无法达标仍需缴税。
这种“技术捆绑”试图将供应链控制权转移至美国。
特朗普政府一个月内三次调整关税税率,导致企业合规成本激增。
例如,亚马逊因政策突变被迫连夜砍单,小企业主跪求白宫“别玩死我们”。
欧盟、加拿大等盟友谴责“对等关税”违反WTO规则,欧盟计划对美钢铝加征260亿欧元报复性关税,削弱美国“统一战线”叙事。
豁免被解读为特朗普团队“选票优先”的策略:
若执行125%关税,美国将损失120万个高薪岗位,直接冲击摇摆州选情。
豁免实为“用关税做秀,用豁免止血”。
中国联合46国起诉美国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若胜诉可能迫使美国撤销关税。
同时,中方同步提高对美商品关税至125%,加速国产替代(如中芯国际14nm芯片量产率达95%)。
豁免加剧了“选择性脱钩”趋势:
美国豁免半导体设备以维持技术优势,却对日用品加税转嫁成本。
这种“高端依赖、低端脱钩”模式,实质是试图重塑有利于美国的全球产业链规则。
这种"技术捆绑"本质是以豁免之名行"供应链殖民"之实。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在传统芯片领域的产能已占全球35%,但美国企业使用中国芯片的主要原因是成本——
中国产晶圆价格比非中国代工低10%-20%,且31%的芯片无替代来源。
豁免政策表面上缓解了供应链压力,实则通过"美国成分"条款将中国企业锁定在产业链低端。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美国豁免部分关税,本质是用“自打脸”的方式延缓供应链崩溃。
这种“头痛医头”的调整,既无法解决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根本矛盾。
也无法阻止中国通过“双循环”和高水平开放构建更具韧性的经贸体系。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