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悉浦大铨老前辈仙逝的噩耗,我久久难以平静。
那张印着“北京卫戍区海淀第二十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落款的讣告,字字凝重,将97载的岁月荣光与不舍别离凝结。犹记40天前,李强总理赴朝拜谒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电视屏幕上重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时,我拨通电话向他道贺,话筒那头依旧声音洪亮、谈吐自如,怎料这次通话竟成诀别。浦老,您带着铁道兵的历史远行,晚辈以文字寄哀思,愿您一路走好。
1928年寒冬出生的浦老,1949年怀揣赤诚入伍,将毕生献给了挚爱的军旅与铁道兵事业。从抗美援朝战场的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到襄渝铁路建设中的政工组长,再到铁道兵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他的足迹留在祖国山河与朝鲜大地的铁路沿线,践行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誓言。而最让铁道兵铭记的,是他在朝鲜战场书写的一段传奇——作为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秘书,他在6个单位的“竞标”中脱颖而出,担负书写“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碑文的重任。
曾记得,美军的狂轰滥炸,19万枚炸弹将铁路线炸得满目疮痍,1481名战友壮烈牺牲,成为浦老心中最深的烙印。怀着对英烈的深情,他反复研练200多个大字,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对战友的思念与崇敬。这座高40米、形似钢轨的纪念碑,顶端红星闪耀,周身用铁链串联着掏空的定时炸弹,是反“绞杀战”胜利的见证,也正是浦老笔墨丹心的写照。六十余载风雨侵蚀,纪念碑依然矗立在朝鲜安州,碑文墨迹虽经岁月沉淀,却愈发彰显“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精神永存。
与浦老相识数十载,他始终是我心中敬重的前辈。作为铁道兵史料收藏与研究者,我多次登门或致电求教,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述,从抗美援朝的抢修到襄渝、鹰厦等铁路的建设,条理清晰、饱含感情。近些年,媒体寻访铁道兵老战士,我必首推浦老——他健谈开朗,思路清晰,去年夏天还欣然接受东南卫视《鹰厦铁路》纪录片摄制组采访,将铁道兵的故事娓娓道来。
他的书房“仰龙斋”书架装着《书谱》《圣教序》等历代碑帖,每日清晨的书法“日课”从未间断,五体兼修的笔墨中,行书刚劲、楷书严谨、隶书古朴,军旅豪情与文人风骨融为一体。
浦老的晚年,始终与铁道兵历史相伴。90高龄时,为支持铁道兵纪念馆展览,他再度挥毫重写碑文,笔端依旧凝聚着对战友的思念;《浦大铨诗词选集》中,军旅生活与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践行着“以诗入书、以书显诗”的艺术追求;今夏那段他演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的视频,歌声虽略带苍老却中气十足,唱出了“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乐观与坚持。他的书法作品、戎装老照片、媒体采访影像,还有我们亲密无间的合影,都成为珍贵记忆。
浦老用一生诠释了铁道兵简朴的生活态度,他不设灵堂、不搞吊唁的遗愿,尽显老一辈的朴素情怀;他笔耕不辍、传承历史的坚守,为我树立了榜样。如今,朝鲜安州的纪念碑依旧巍峨,中铁建传承铁道兵精神跃居世界500强,这一切都在告慰着浦老与牺牲的战友们。
浦老虽逝,精神常存。他的笔墨铸就了忠魂。愿这篇短文化作一束微光,照亮您通往天堂的路,也让更多人记得,曾有这样一位老前辈,用一生书写了对铁道兵的忠诚与热爱。



1954年落成的纪念碑原貌。

2020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浦老重新书写“碑文”捐赠铁道兵纪念馆。

浦老拍摄于抗美援朝战场。

2024年夏天,东南卫视记者陈吉拍摄。

2024年夏天,东南卫视《鹰厦铁路》纪录片摄制组采访浦老并合影。陈吉摄

我与浦老亲密无间的依偎,笑容满面。陈吉摄


浦老书法作品。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浦老(戴帽者)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编辑:乐在其中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