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莲花到大撒旦,伊朗对美国政策左右摇摆的历史来源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都观察到,伊朗人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是左右摇摆,爱恨交织。今天咱们就从源头上来说说,伊朗人对美国的复杂情感到底从何而来。

一、初识,美国是伊朗人眼中的白莲花

近代以来,伊朗和同在亚洲大陆上的大清、奥斯曼、莫卧儿帝国一样,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19世纪,英国和俄国在中亚和西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和较量,史称“大博弈”(Great Game)。英国人占据了南亚莫卧儿帝国,俄国人吞并了中亚。英国人怕俄国人南下染指印度,俄国人则害怕英国人北上觊觎中亚。两国军事和外交各条线在亚洲大陆腹地争斗。

波斯,是大博弈的另一个战场。两国经过长期的争夺,最终确立了伊朗北部是俄国势力范围,南部是英国势力范围的格局。

在大博弈时期,美国与伊朗有了接触。由于英俄两国在伊朗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美国作为第三方,已经没有机会插足伊朗事务,因此,对伊朗保持着一种超脱的态度。而伊朗人在仇恨英国和俄国的同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西方列强。她既不占领伊朗的土地,也不谋求夺取伊朗的资源。自此,美国给伊朗人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1909年,伊朗爆发了立宪革命。当时的波斯和大清有点像,为挽救国家,探索了君主立宪制。1908年,恺加王朝新任沙(国王)穆罕默德·阿里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上取消了两年前颁布的宪法,解散了议会。伊朗民众为此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在俄国的干预下,此次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这场立宪革命的过程中,有一位美国人与伊朗人并肩战斗并战死在伊朗。此人名为霍华德·巴斯克维尔,当时他是美国传教士在伊朗北部大不里士建立的一所学校的老师。他是伊朗立宪派的积极支持者,在国王包围大不里士时,他帮助伊朗立宪派进行积极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于1909年4月被杀。此人在伊朗人心中地位很高,美国人在伊朗人心中的形象再次升级。

在这一时期,还有两名美国人在伊朗担任高官。一位是摩根·舒斯特,被立宪派的第二议会任命为财政部长,当时,如同大清一样,波斯欠英国和俄国巨额债务,舒斯特大力整顿财务,准备大干一番。但被触犯了英国和俄国的利益,被后者赶下台。

另一位比舒斯特走得更远,亚瑟·米尔斯波夫于1922-27,1942-45两度被任命为伊朗财政部高官,负责对伊朗财政部进行改革,最终使伊朗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赢得伊朗人的信任。

总之,从大博弈到二战这段时间,深受英俄两大帝国钳制的伊朗,尤其是普通民众将美国视为能够解放他们的力量,这一阶段的美国人在伊朗人心中是白莲花一般的存在。

二、摩萨台下台,美国的背叛叠加什叶派特有的情绪,白莲花成了泡影

二战结束后,英国在伊朗的利益并没有立即撤出,尤其是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国内是国中之国,每年从巨量石油开采中获得巨额利益,而分给伊朗的则少之又少。1951年,伊朗首相摩萨台上台,他大力推动石油国有化,打算将英伊石油公司收归伊朗。摩萨台因此赢得伊朗人的拥护。

英国想要报复,出兵袭击伊朗,但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干预下,调整了立场。此时美国在伊朗的白莲花形象已经达到顶峰,伊朗人认为美国支持摩萨台,支持伊朗。

好景不长,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英国情报机构联手策划了针对摩萨台的政变,扶持穆罕默德·里萨·巴列维上台,美国还帮助巴列维建立了秘密警察萨瓦克。美国这一系列操作直接扭转了它在伊朗人心中白莲花的形象。伊朗人觉得自己被美国人背叛了。

说起背叛,就不得不提什叶派中根深蒂固的一种背叛救赎情节。什叶派和逊尼派的起源就在于谁有权继承穆罕默德,领导广大信众。什叶派认为只有与穆罕默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有资格,而逊尼派也认同信众推举制。所以,什叶派只认第四任哈里发阿里及其子孙为正统。阿里死后,穆阿维叶夺取了哈里发的位置,建立倭玛亚王朝。

倭玛亚王朝要求阿里的儿子侯赛因向其效忠,但遭到拒绝。居住在库法(伊拉克境内)的阿里派(即后来的什叶派)担心阿里后人的安全,邀请当时还在麦加的侯赛因前往库法,以免遭倭玛亚王朝的报复。但在行至卡尔巴拉时,侯赛因就遭到倭玛亚大军的阻击。而邀请他的什叶派在收到倭玛亚大军的威胁后,没敢去支援侯赛因,导致侯赛因被倭玛亚军队杀死。

阿里后裔的死亡以及自己对侯赛因的背叛,成为了什叶派千百年来的一个心结。强烈的愤懑、抵抗、羞耻感注入了什叶派的基因。伊朗人现在的种种所为依然有这种性格的影子。所以白莲花美国人推翻他们强烈拥护的摩萨台,就被伊朗人视为极大的背叛,再有宗教情感的加持,美国在伊朗人心中的形象急转直下。

巴列维上台后,官方和美国打得一片火热,伊朗是美国在中东所谓对抗苏联的两大支柱。巴列维不顾国内现实,推行了激烈的改革政策,触犯了很多阶层的利益,再加上王室本身的穷奢极欲,导致王室和民众离心离德,而美国与王室一片火热,使得本就对美国不满的伊朗民众更加痛恨美国人。

当然,这一时期,巴列维大力推行世俗化、西方化政策,再加上国内经济增长较快,伊朗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应运而生,这些人都是世俗化的拥护者,他们从伊美关系中获益,成为了现在伊朗亲美力量的重要民意基础。

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伊朗民众起来反对巴列维的统治。最终,巴列维被推翻,霍梅尼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伊美官方关系急剧恶化,霍梅尼称美国是大撒旦,指美国是对纯洁伊斯兰社会的最大威胁。当年,又爆发了伊朗学生占领美使馆,扣押美国外交官事件。两国断交,美国的制裁、遏制政策随之而来。两国的明争暗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所以,从伊朗与美国的接触来看,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起起伏伏。伊朗人对美国人的看法也大起大落,早年间是拯救伊朗于俄英的白莲花,中途又变成背刺好友的叛徒,再后来就变成了官方口中的撒旦,而民众的态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是世俗派、改革派心中的亲近对象,也是强硬派、保守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伊朗现在对美国的各种政策摇摆,有各种现实因素的考虑,也有历史的积淀。美国人在伊朗人心中的形象,也在不断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历史   撒旦   伊朗   白莲   美国   来源   政策   伊朗人   俄国   什叶派   英国   美国人   阿里   穆罕默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