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事不停,中国通缩损失扩大,供应链受双重冲击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中东航运通道因局势紧张持续拥堵,当俄乌冲突仍在扰动全球能源价格,中国市场正遭遇一场“内外夹击”。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8%,通缩阴影尚未消散,国际战事引发的供应链震荡又接踵而至。

猪肉每斤售价比保本价低1元,光伏企业陷入全行业亏损,钢材价格在成本与需求间反复挣扎,这些看似孤立的现象,实则是双重冲击下的必然结果。

通缩与供应链压力究竟如何形成共振?中国又该如何破局?

通缩的幽灵在中国市场已徘徊许久,且呈现出“消费弱、生产冷”的双重特征。

2025年10月,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8%,其中猪肉价格自6月起由涨转降,三季度降幅持续扩大,平均每斤市场价仅5.5元,远低于6.5至7元的保本线,整个行业陷入亏损。

鲜菜、鸡蛋价格也同步下滑,分别下降7.9%和6.6%,直接拉低CPI约0.21个百分点。

能源领域同样承压,受国际油价震荡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下降7.3%,带动能源价格整体下跌3.3%,进一步压制了物价水平。

生产端的寒意更甚,PPI连续多季度处于负增长区间,前三季度降幅达2.8%,虽然8、9月环比持平显现企稳迹象,但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仍分别下降24.5%和8.6%。

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价格下降11.4%,锂离子电池制造下降5.1%,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新三样”也因通缩压力和产能过剩陷入盈利困境。

要知道,即便是2015年PPI连续54个月负增长时,CPI也未曾出现收缩,如今这种“双降”格局的危害更需警惕。

国际战事的升级,正让本就脆弱的经济环境雪上加霜。

中东局势紧张导致红海航运通道通行效率下降,中国对欧洲出口的钢材、光伏组件等货物不得不绕行好望角,物流成本较去年上涨30%以上,交货周期延长近两个月。

俄乌冲突则持续扰动能源与原材料市场,国际原油价格在震荡中维持高位波动,直接导致国内炼油企业成本高企。

而终端需求疲软又使得企业无法将成本传导至消费端,只能通过降价维持销量,进一步加剧通缩压力。

这种供应链冲击与通缩的叠加,正在形成恶性循环。

企业要面对原材料进口成本上升、物流时效降低的供应链难题,又要承受产品价格下跌、利润压缩的通缩压力。

以钢材行业为例,铁矿石进口因国际航运成本上涨导致每吨成本增加150元,而国内钢材市场价却因需求不足同比下降8.6%,不少中小企业陷入“生产即亏损”的两难境地。

为回笼资金,部分企业被迫降价甩卖库存,这种“被动销售”又反过来压低行业整体价格,形成“降价—亏损—再降价”的死循环。

各国央行将2%定为通胀目标的深意,在当下的环境中愈发清晰。

2%的温和通胀能让名义价格稳步上涨,既保障政府税收增长,又给企业留出盈利空间,更能稳定市场预期。

中国核心CPI虽自3月起持续回升,9月达到1.0%的近19个月高点,但距离2%的目标仍有差距。

通胀过低极易触发债务风险,毕竟债务是刚性的,无论市场涨跌都需足额偿还,而资产价格却在通缩中持续缩水。

今年不少房贷家庭因压力过大,将房产以低于市场价10%—20%的价格出售,正是这种风险的具体体现。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教训足以引以为戒,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长达二十余年的通缩,即便推出宽松货币政策也难以提振物价,直到安倍晋三实施“三支箭”政策才逐步复苏。

但中国与日本有着本质不同:中国拥有14亿人的庞大内需市场,核心CPI的持续回升显示消费端仍有韧性,且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

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中欧班列扩容、中老铁路常态化运营,通过构建多元化物流通道化解单一航运路线受阻的风险,这正是应对国际战事冲击的关键举措。

当前中国已采取一系列组合拳应对双重压力,在稳物价方面,通过储备肉投放、鲜菜产销对接等措施平抑食品价格波动,前三季度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均实现1.2%的上涨,一定程度对冲了下行压力。

在供应链稳定方面,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国内物流网络,8、9月PPI环比连续持平,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显示政策效果正在显现。

宏观政策层面,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持续发力,为企业减负、扩内需促消费,助力经济走出“通缩—供应链冲击”的漩涡。

通缩与供应链冲击的双重挑战固然严峻,但并非不可逾越。

核心CPI的回升印证了消费市场的潜力,PPI降幅收窄显示生产端正在企稳,而多元化供应链布局则为抵御外部风险提供了保障。

随着扩内需政策持续显效、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推进,中国有能力将通胀拉回合理区间,同时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毕竟,14亿人的消费需求与完整的工业体系,正是应对内外冲击的最坚实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财经   战事   中国   损失   国际   价格   压力   通胀   成本   企业   季度   内需   日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