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三伏天 警惕“秋老虎”

视频加载中...

虽然已经立秋,天气依然炎热。好在三伏天从今天起就要跟我们说再见了,伏天以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一起来听听记者的采访。

今年“三伏”为近10年最短,只有30天时间,虽今天出伏,但气温并未立即下行,因为“秋老虎”马上就来了,我县未来几天将持续高温天气过程。

县气象局工作人员 王梦瑶:未来一周我县天气呈“前烤后浇”格局:19-22日受副高控制,晴热持续,最高气温37℃以上,湿度大,体感闷热;20日局地短时雷阵雨,阵风可达9级。23-25日连续三天阴有雷阵雨,气温降至25-32℃。

高温时段我们要减少户外作业,备足饮用水和遮阳防晒用品。目前昼夜温差加大,居家时合理使用空调,保持通风。

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张靓:虽然今日出伏,但“秋老虎”威力不容小觑,大范围高温仍将持续。此时养生关键在“润燥养阴”与“健脾”。建议饮食上多食百合、银耳、梨、藕等滋阴生津之物,少吃辛辣燥热;早睡早起,顺应秋气收敛;运动时避开烈日,选清晨傍晚温和运动,微汗即可,莫大汗耗气。

之前不少人都知道“冬病夏治”要在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也就是三伏天里进行,那么三伏天要是过去了,“冬病夏治”还能继续进行吗?

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张靓:“冬病夏治”的核心在于借助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节祛除体内伏邪。虽然三伏天是高峰时段,但其理念贯穿整个暑季。古人将立秋至秋分前称为“长夏”,此时暑湿未退,地气上腾,仍属中医“脾土当令”的时期。对于寒湿痹证、慢性咳喘、脾胃虚寒等“冬病”,在长夏期间继续采用温阳散寒、健脾化湿的疗法(如特定穴位艾灸、贴敷、内服温补脾肾药物)依然有效,能巩固三伏疗效,并为秋冬“培土生金”打下基础,是“冬病夏治”疗程的重要延续。

更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高温并非干热,而是伴随着很高的湿度。专家介绍,可以用“露水凝结点温度”来衡量空气的潮湿程度,这个数值越高,体感就越闷热。

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张靓:气象专家提到的“露水凝结点温度高”,非常直观地说明了接下来高温天气的高湿度特点。这在中医看来,是典型的“暑湿夹杂”环境。湿性重浊、黏滞,会阻碍人体气机运行和汗液蒸发,导致“湿邪困脾”——人会觉得特别身重困倦、胸闷腹胀、食欲不振。此时养生,祛湿、醒脾、透气是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养生   秋老虎   伏天   高温   长夏   医科   天气   湿度   民医院   气温   雷阵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