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国内茶饮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 “闭店潮”,壹览商业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至少有5788家门店正式关停。
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个别品牌的经营困境,更标志着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优胜劣汰” 的市场法则正以更残酷的方式重塑竞争格局。
无论是头部品牌还是中小玩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退潮者涌现
2025年上半年的茶饮市场,用 “冰火两重天” 来形容毫不为过。
数据显示,茶饮行业至少35个茶饮品牌关闭了5788家门店。

通过表格餐饮见闻发现,此次闭店潮精准地指向了两类:曾经的“品类之王”与腹背受敌的中腰部玩家。
以书亦烧仙草和悸动烧仙草为代表的“烧仙草军团”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书亦净减少1049家门店,规模萎缩超18%,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它们曾凭借“烧仙草”这一大单品,在下沉市场的加盟红利中极速扩张,但随着消费者口味转向柠檬茶、鲜奶茶等更清爽、健康的品类,其单一的产品结构成为了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当品类热度消退,品牌便迅速被边缘化,关店潮从三四线城市反向蔓延至二线,宣告了“一招鲜,吃遍天”模式的失效。
同样命运的还有一只酸奶牛和茉酸奶。
它们曾在2022-2023年凭借“酸奶+零食”的概念风靡一时,但高昂的酸奶基底成本、相对缓慢的出品速度,以及围绕酸奶本身有限的口味创新空间,共同扼杀了其长期规模扩张的可能性。
它们的退潮,再次印证了在快消领域,缺乏持续创新和成本优势的单一品类,其生命周期往往短暂而脆弱。
另一方面,如柠季、7分甜、茶话弄等中腰部综合茶饮品牌,也在这场洗牌中伤痕累累。
柠季半年关闭404家门店,其作为早期柠檬茶赛道开创者的优势,在2023年后被无数模仿者迅速稀释,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它们既无法像头部品牌那样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品牌效应打价格战、拼下沉速度,又难以在产品和体验上形成足够高的壁垒,最终在上下夹击下被迫收缩阵地。

洗牌逻辑
这场大规模闭店潮的背后,是行业底层逻辑的彻底改变。
首先,“价格战”与“头部下沉”构成了双重压力。
当蜜雪冰城、古茗、喜茶等头部品牌凭借其规模效应和成熟的供应链,不断压低价格,并大举进军低线城市“跑马圈地”时,中腰部品牌和区域性品牌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它们的成本控制能力无法与巨头抗衡,在同样的价格带里,消费者自然会倾向于选择知名度更高、品质更稳定的头部品牌。
其次,消费者的口味变迁和品牌忠诚度下降是根本驱动力。
现制饮品的消费风向变化极快,从当年的烧仙草,到后来的酸奶牛油果,再到如今的鲜奶茶、国风茶饮,热点轮动迅速。
消费者乐于尝鲜,但一旦品类新鲜感过去,若品牌没有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来留住他们,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转向下一个热点。这使得那些产品结构固化、创新迟缓的品牌迅速被抛弃。
最后,加盟模式的“双刃剑”效应在此时凸显。
在市场红利期,加盟能帮助品牌快速做大规模,占领市场份额。但当市场转向下行时,加盟商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对单店盈利能力的下滑最为敏感。
一旦门店不赚钱,加盟商便会集体“用脚投票”,果断关店止损,这反过来又会加速品牌规模的崩塌,形成恶性循环。
书亦烧仙草等品牌的关店潮,本质上就是加盟商信心的集体流失。

未来何往
2025 年上半年的茶饮闭店潮,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行业从 “高速增长” 转向 “高质量发展” 的必然阶段。
此次闭店潮不仅暴露了部分品牌的经营短板,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未来只有那些能够解决核心问题、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中持续生存。

首先,对于单品类品牌而言,“品类多元化” 是破局的关键。单品类可以作为品牌的 “切入点”,但不能成为 “全部”。
未来,单品类品牌需要在保留核心品类优势的基础上,拓展相关品类,构建 “核心品类 + 辅助品类” 的产品矩阵。
例如,烧仙草品牌可以增加鲜奶茶、果茶等品类,通过差异化搭配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酸奶品牌可以探索 “酸奶 + 水果”“酸奶 + 谷物” 等创新形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口感丰富度,同时优化供应链,降低酸奶基底的采购成本,提升出品效率。
其次,中腰部品牌需要重新定位 “差异化优势”,避免与头部品牌正面竞争。
头部品牌在供应链、品牌、价格上的优势难以撼动,中腰部品牌可以聚焦 “区域市场”“细分人群”,打造 “小而美” 的品牌形象。
例如,某区域茶饮品牌通过深耕珠三角地区,推出适配当地口味的 “粤式凉茶奶茶”,凭借 “区域文化认同” 实现营收增长;
某主打 “女性健康茶饮” 的品牌,针对 25-35 岁女性推出 “低糖、养生” 产品线,通过私域运营、会员服务提升用户粘性,在头部品牌的挤压下实现了门店数量的稳步增长。
最后,整个行业需要回归 “产品本质”,摆脱对 “营销炒作”“加盟扩张” 的依赖。
过去几年,不少品牌依靠 “网红营销”“快速加盟” 实现短期增长,但这种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2025 年的闭店潮证明,只有将精力放在 “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服务提升” 上,才能构建长期竞争力。
例如,头部品牌通过建立自有茶园、优化物流体系,将产品成本降低 15%-20%,既提升了性价比,又保障了利润空间;
部分品牌通过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精准推出新品,新品存活率提升至 60% 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5 年上半年的茶饮咖啡闭店潮,是行业 “刮骨疗毒” 的过程 —— 它淘汰了缺乏竞争力的品牌,也让存活下来的品牌更清晰地认识到行业的发展方向。
未来,茶饮咖啡行业将告别 “野蛮生长”,进入 “精耕细作” 的新阶段,只有那些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以产品品质为基础、以创新能力为驱动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推动行业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