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一年,毛主席在和自己身边侍卫张仙朋聊天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自己晚年的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希望能“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再搞半年商业”;

第二个愿望是希望“带上一位历史学家和一位地质学家,一同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
第三个愿望是“写一部书,把我一生都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都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价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三个愿望反映了毛主席一贯的从政理念,以及他晚年最关心的几件国家大事,还有他作为一名中国文人最后的诉求。
毛主席的第一愿望,事实上就是“走近群众,深入人群”。二十年代,毛主席在湖南长沙求学时,本来有机会出国留学,但他最后选择留在国内,沿着湖南等多个省份对中国的农村进行实地考察。

正因为毛主席深入地了解中国底层群众的需求,所以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最早是向苏联取经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曾经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受苏联影响形成了“教条主义”的作风。
在革命的道路上,王明等人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经验,错误地模仿苏联搞“城市包围农村”。
在中国革命最迷惘的时刻,正是了解中国农民需求的毛主席站了出来,并且提出了以农村为根据地,再用农村去包围城市的革命方针。

后来遵义会议上,周总理找到博古说,我们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而毛泽东就是那个擅长农民运动的人。
毛主席一生强调干革命不能脱离群众,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他就穿了一件黄呢做的中山服,里面套了一件带破洞的羊毛衫,就这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一九五〇年,毛主席访问苏联归国,路过淞江省,省委把他安排进了一间别墅休息。毛主席看着别墅的环境,认为官员住在这种房子里,容易滋生腐败。
于是毛主席对当地的干部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进城了,不要忘记人民群众……可别上得楼来、下不得楼去,脱离人民群众啊。”

毛主席平时很重视群众意见,他经常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在休探亲假的时候回乡做一份调查报告。但是这些,始终都比不上由他自己亲自去到民间调查来得直接。
想要到民间去工作,毛主席除了为了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到人民的需要以外,也是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放松一下紧张的精神。
毛主席不喜欢享受,他曾说:“我不当知识分子,当劳动者。这样我可以多了解一些情况,多活几年,不吃猪肉,只吃青菜,安眠药也可以减少。最近二十五年来,从延安时期起,给我派那么多人,吃得又好,我非常不舒服。”
当然,毛主席已经是这个国家的领袖了,怎么也不可能真的变成一个工人或者是农民,所以他想的那种生活事实上早已经成为不可能了。

再说毛主席的第二个愿望,是和兴修水利与重修国史相关的。他说带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地质学家去考察长江、黄河,是因为长江、黄河共同孕育了华夏文明。
它们是我们的母亲河,生活的摇篮。但是历史上的长江、黄河也常常为祸民间。比如夏季洪水泛滥,到了秋冬季节,有时江河又断流。
比如一九三五年七月汉江发大水,就曾淹死七万人。同年,毛主席在写《念奴娇·昆仑》时,就有一句写道“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而昆仑雪山正位于长江、黄河之源头。
另外,中国南北两地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也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早在一九五三年,毛主席就接见过国内的水利专家,和他们提起过“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

三年后,毛主席又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词末提到“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说的就是后来的三峡工程。
所以毛主席第二个愿望中,带地质专家去考察长江、黄河,其实是为了兴修水利,造福黎民。至于带历史专家去考察江河,显然是为了重溯历史,修订我们民族的史书了。
毛主席的第二个愿望虽然没能亲自实现,但是几十年之后,他当初设想的“南水北调”与“高峡出平湖”却全都实现了。
毛主席最后一个愿望,其实就是写一本自传。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的最高追求,是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之盛事。

毛主席为新中国开天辟地,立下的功绩自不必说。他一生大公无私,为建设国家呕心沥血,却从不让自己和亲人享受半点特权,这些都是他德行的体现。
说起立言,毛主席在生前留下的文集,及各种思想著述,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着非常广泛,非常深远的影响力。
毛主席自己是一个文人,所以他想通过自己的笔墨,把自己的心声写成一本书,希望后人能得到更多一手的资料。
毛主席生前的三个愿望,第一个其实不太可能实现,第二个他自己没有实现,但是共和国的后来人,已经替他实现了一半。

为什么说是一半呢?因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已经完成了。就剩下考察江河、追溯历史,重修史书没有完成。
尤其是官修《清史》,清朝倒台了一百多年了,这个清史至今还没有修完,不过在未来一定是可以修完的。
对于共和国的后人来说,在毛主席的三个愿望当中,最后一个愿望没有能够实现,才是最大的遗憾。
没有毛主席的亲笔自传,在很多历史大事件上,他到底是怎么思考的,我们就只能根据旁人提供的资料去推测,去假想。

因为毛主席的真实的想法无从知晓,那么对他的评价和认识,也就只能停留在那些“身边人”和“知情人”,带着个人情感色彩的“讲述”之中了。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