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能想起来不?小时候,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贵客,老妈总爱从柜子里掏出个小纸包,里头裹着几颗棕不溜秋、甜得齁嗓子的椰枣。那玩意儿嚼起来黏糊糊的,一股子蜜糖味儿直往脑门儿钻,比那时候的硬糖块儿还带劲儿。
八十年代东北老街上,小卖部的玻璃罐子里,或者干脆是供销社卖货郎背着的面粉袋子里,拆零卖的椰枣,花个毛票儿就能买上几颗,孩子们围着挤破头,谁要是揣一颗在兜里,走路都带风,能显摆好几天。
可你说这玩意儿就跟变戏法似的,一眨眼功夫,说没影就没影了!现在去超市,货架上堆满了进口车厘子、泰国大榴莲,偏偏那熟悉的椰枣,却很难瞧见了,这是咋回事呢?
椰枣,学名叫海枣,也有人叫它波斯枣、枣椰、伊拉克枣,它可不是椰子树上结的果儿,它是正经八百的海枣树的果实。
它的老家在波斯湾,中东和北非是它的主产区,高高的树上挂满一串串棕黄的果子,皮薄肉厚,自然晒干或者在烘房里烤干,就成了咱们小时候熟悉的、甜得黏牙的椰枣。
这玩意儿在中国少说也混了上千年了。打唐朝那会儿,丝绸之路热闹起来,靠着驼队一趟趟接力运输,这些来自远方的甜果子就晃晃悠悠进了长安城。那时候,椰枣金贵着呢,属于稀罕物,普通老百姓轻易见不着尝不到,是宫廷和富贵人家才能享受的“洋糖果”,那份甜劲儿,能让人记一辈子。
到了明朝清朝,朝廷的贡品清单上,还有椰枣的名字呢,像《明会典》、《清会典》这些正儿八经的史料里都有记载,广东那边的口岸贸易记录也提到过它,但数量一直不多,稀罕得像宝贝。
椰枣天生糖分足,晒干后能放挺长时间不坏,特别适合那时候漫长的路途运输,自然就成了商队驼背上重要的甜蜜货品。
时间一晃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椰枣才真正走进了更多寻常老百姓的家门。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那阵子,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进口东西管得严,但椰枣凭着它耐储存、价格相对实惠,愣是在供销社的货架上占了块地方。
在当时的东北等地区,冬天冰天雪地,新鲜水果少得可怜还死贵,椰枣这种干货就成了孩子们眼巴巴盼着的“高级糖果”。花点钱买上一两颗,含在嘴里慢慢咂摸,那股子浓稠的甜味儿,能从喉咙眼儿一直甜到心窝里。
五十年代中国确实从伊拉克、伊朗这些国家进口椰枣,但年均量也就几百吨的样子,凭票供应,不算多,但在城里还是能买到解解馋。
那会儿日子紧巴,椰枣那份实在的甜味儿,就是苦涩生活里的一小块糖,谁家孩子考试考得好,或者帮着家里干了重活,老妈从柜子里抽屉深处摸出一颗椰枣当奖励,孩子能乐得蹦高儿。
可好景没能一直持续下去,等到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一涌来,椰枣这曾经的“甜心宝贝”地位就开始站不稳当了。
头一个坑,就卡在进口这条道上。椰枣在中国本土基本上很难结果,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引种栽培,但是始终没什么起色,直到今年云南省保山市传来喜讯,从国外引种的椰枣经过多年培育,今年首次成功挂果了。
这树有个倔脾气,它就喜欢那种干热的沙漠性气候,但气候湿度一大,或者温度不够高,它就长得蔫头耷脑,开花结果稀稀拉拉,产量和质量都上不去,根本没法儿形成规模。
咱们吃的椰枣一直基本靠进口,来源主要就是中东那几个国家。八十年代往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两伊战争打起来,伊朗又被制裁,运输通道动不动就卡壳,再加上石油价格一涨,运费蹭蹭往上翻跟头。
椰枣的进口量从七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往下出溜,到八五年左右就滑落到千吨以内了,进入新世纪后更是在一两百吨左右打转。分到到这么大的国家里,可不就跟大海里撒把盐似的,超市货架上是能碰见,但是很少。
第二道坎儿,就是咱们老百姓的嘴变“刁”了。改革开放像打开了百宝箱,南方的荔枝、龙眼、芒果坐着火车呼呼往北运,北方的苹果、鸭梨、大枣堆成了山,国外进来的香蕉、橙子、新奇士摆满了柜台,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是五颜六色新鲜水果。
椰枣那齁甜齁甜的味道,跟这些汁水丰沛、酸甜可口的新鲜玩意儿一比,就显得有点腻歪了。椰枣(尤其是干椰枣)糖分含量确实高,去掉水分,里面的糖能占到七成左右,热量也不低。
现在大家伙儿腰包鼓了,也更懂得讲究养生保健了,“控糖”、“低糖”成了流行词,对这种极致甜的老式蜜饯,兴趣自然就淡了。
消费市场的调查数据摆在那儿,七八十年代椰枣在干果蜜饯类里头还能占个两三成的份量,到了现在,市场份额缩水缩得厉害,连百分之一都够呛够得上。
孩子们零食柜里塞满了巧克力、薯片、各种花里胡哨的水果软糖,椰枣那种朴实无华、甜得直拍炕沿的滋味,早被花花绿绿的包装挤到记忆旮旯里去了。
第三笔账就是不划算。进口椰枣,漂洋过海,运费、关税、损耗层层加码,到了零售店手里,价格就有点“高处不胜寒”了。过去计划经济,国家补贴撑着,卖得便宜。现在市场放开了,商人做生意讲究的是利润,一看进口椰枣成本高、卖价贵、走得还慢,不如多卖点咱们自家地里产的枣子。
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哪哪都盛产红枣、蜜枣,咬一口也是甜丝丝、肉乎乎的,价格可比进口椰枣亲民多了,一斤能顶椰枣好几斤。咱们国家本土的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那是年年攀高,早就是世界第一了。
一九八几年枣产量才几十万吨,到了两千年突破了百万吨大关,近几年更是奔着三百万吨往上冲。老百姓花钱买东西,心里都有杆秤,图个实惠好吃。本地红枣、蜜枣,既能当零嘴儿嗑着玩,又能熬粥、炖汤、蒸馍馍,用途广着呢。
椰枣基本上就只能当个甜嘴儿零食,自然就被挤到市场边边角角去了。再说了,现在物流多发达,新疆和田的大枣,装上货车或者飞机,三天就能送到地方,又新鲜又便宜,谁还非得惦记着那漂洋过海、身价不菲的椰枣?
还有一层,椰枣在保存和宣传上,有点跟不上趟了。过去供销社卖椰枣,顶多用个油纸或者牛皮纸一裹,讲究点的有个纸盒。现在呢?啥玩意儿都讲究个精美包装、品牌故事、健康理念。进口商一看椰枣销量不温不火,也懒得花大价钱去做推广、搞设计。
超市里就算给它个位置,年轻人不认识它,拿起来看看那个头儿、那颜色、那朴实无华的标签,可能还以为是什么药材或者不知名的土特产,购买欲实在提不起来。销量上不去,超市自然就慢慢把它撤架了。
现在你想买,得去大超市去碰,或者去网上淘,要么就是某些特定的进口食品店或者大型批发市场,价格还不便宜。现在问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十个里有八个压根不知道椰枣是个啥玩意儿。
当年能让半条街孩子眼馋的稀罕物,如今成了需要被“考古发掘”的记忆片段。椰枣本身营养不算差,纤维素、钾、镁这些矿物质含量挺丰富,但时代这趟车开得太快,“老甜心”没搭上新的班次,慢慢就掉队了。
椰枣的淡出,早就有迹可循。它就像个陪伴你走过困难年月的老朋友,默默给了你许多甜头儿,却在日子真正红火敞亮起来的时候,选择了悄悄退场。
翻翻那些历史档案和贸易记录,千百年来,随着商路兴衰、口味变迁、国家往来热络或疏离,进进出出的舶来品多了去了,椰枣只是其中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员。说了这么多,你吃过椰枣吗?能接受它齁甜的味道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