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自己第一个拿到红点奖的作品,是为爷爷做的。
作品的起点并不来自于天马行空的灵感,而是一个日常到不能再日常的小细节。但就是这个细节,让我意识到,设计可以很实用,也可以很贴心。
我一直很喜欢设计,也一直相信设计可以为社会做点事情。记得上学时学到德国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他在“好设计的十大原则”中说过好设计不仅关乎美学,更在于让产品有用。
所以在H·ART冬令营小组讨论主题的时候,我总会想有没有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人,哪怕只是让他们的生活方便一点、舒服一点。
我在大学期间接触过一些医疗相关的内容,很自然就想到把方向放在医疗健康上。而离我最近、最让我牵挂的,就是爷爷——一个和冠心病抗争了二十多年的患者。
小时候,爷爷常叮嘱我,如果他哪天突然晕倒,一定要赶紧在床头找到一个小棕瓶,叫硝酸甘油片,倒出一片放在舌头下面含着。那时我虽然年纪小,却听懂了这份嘱咐背后的分量,这个名字又长又拗口的药可以在关键时刻救命。
截自小红书(⚠️医疗领域专业性强,就诊用药请到正规医疗场所
想到这里,爷爷以前随口说过的硝酸甘油药瓶太小很容易找不到、药片取用不方便……不是一两句牢骚,而是日复一日生活里的困扰。因此我特别希望能帮他找到一个更方便、更安全的解决办法,也希望这个办法能帮到更多像他一样的老人。
和小组成员表达我的想法后,他们都很感同身受。于是,我们决定从他们日常用药的真实痛点出发,去推敲形态、功能和体验,设计一款面向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硝酸甘油气雾剂。
项目初始阶段草图
心愿是一回事,但真要把它变成能参加竞赛、甚至能获奖的作品,是需要不断迭代和打磨的,过程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容易。
项目开始时,我负责手机端的UI设计。因为我是视觉传达出身,所以那时我还习惯用平面设计的思路去做界面,可放到实际使用场景里,很多操作并不顺手。做项目的过程也有很多难点,有时候进度卡到怀疑人生,有时候每天熬夜赶出的方案被批评想原地放弃算了.....
(请勿模仿,无不良引导
多亏了我的主带老师付老师和团队小伙伴,给了我很大力量。
冬令营那两周,付老师每天和我讨论交互和视传的思路转变。交互在字体标准、用色到排版上是有一些标准化设计的,比如要遵循一致的层级体系、字号与字重的可读性规范、色彩的对比度标准等,不像视传那样在形式表现上自由度更高。项目需要一点点调整到更交互的状态。
我也很幸运遇到了两位特别棒的伙伴!大家心态都很好,会互相鼓励,在情绪低谷的时候被一句玩笑拉回来,大家又能一起熬夜想办法解决问题。
做些细致活
得知项目拿到设计竞赛top1级别的红点奖那天,我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爷爷!!他听了很高兴,还开玩笑说希望有一天真的能用上我们做的产品。
最近我们几个组员也确实在商量要不要申请专利,或者继续优化尝试把它真正投入到市场中。
这个竞赛项目经历发生在我准备申请研究生的过程中,让我对设计的初心更笃定。而我读研的目的,也变得更加明确,去学更多、做得更好,让自己有能力用设计去回应那些真实的需求。
在H·ART学习快一年了,目前作品集已经完成了四个项目,现在正推进最后一个,差不多就能收尾。
回想刚来的时候,我还只是大二学生,对交互设计的理解停留在很表面的阶段。那会儿我跑了好几家机构,最后让我放心选择H·ART的,是第一次接待我的李老师。
咨询时,她没有急着cpu我课程,而是先问清楚我的情况,再很细致地给我分析保研和留学的差别、申请的时间线,以及我当时完全没意识到的一些细节。后来我也把这些内容跟父母分享,他们和李老师聊过后,觉得她的建议靠谱,也聊得来。
pk一下
真正进入专业学习后,我的成长更多来自主带老师付老师。
印象最深的,是我做的一个和家乡美食有关的交互设计项目。我是徐州人,家乡有一道名菜——炸知了猴,我想把这个灵感变成一个交互类产品的主题,但刚开始完全不知该怎么落地。
付老师在一开始就提醒我,如果只用原来那套视传思路,做出来的很可能是品牌设计,而不是交互设计。她引导我通过调研去思考产品最终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目标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用到它。
在具体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讨论了很多种可能,付老师经常会抛出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用户第一步会点哪里”“这个界面切换会不会让人迷路”,这些提醒让我逐渐学会用交互设计的思维去优化作品。
到最后,我不仅完成了这个项目,也掌握了一些让产品交互性更强的方法~
不会找角度拍照的人应该被没收手机!
我其实挺想申请帝国理工和皇艺的双学位项目来着(心愿+1,因为我们学校这一届带工业设计的老师,他就是帝国理工毕业的,我很敬佩他,所以很想到他的母校去看一看!(一些迷弟行为
除了这个项目,我也在考虑UCL、爱丁堡大学这些综合类高校,它们的设计都很强调技术背景,也很符合我未来想走“技术型设计师”的期待。
有这个想法,其实也和我们学校的氛围脱不开关系。
我们设计学院有个理念叫科艺融合,视传专业从大一开始就是构成、排版、色彩之类的基本功和创意编程两手抓了,专业课也会强调AIGC相关技术的融合,老师们对我们的信息技术以及编程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阅读理解,请问这张图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
而且学校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一定要学会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因为现在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很快,我们每一个学科随着时代的进步,都会受到一些冲击。我们与其抱有一个悲观的态度,不如主动适应它,有承受变革的能力。
所以在做作品集时我也会主动去加一些体现我编程能力,以及我在数媒技术方面的一些技能。让招生官能够理解到我不仅仅是掌握艺术方面的能力,同时我还可以是一个技术型的人才。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全部分享啦,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申博、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也可以继续联系康石石老师。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