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圈,成名容易,活得长久难。
全红婵,就是那种被一脚踢进聚光灯里的天才。
14岁那年,她在东京奥运会跳下去的那一刻,水面像被刀削过一样平整,全世界都在屏住呼吸看这个小姑娘。
那天她的名字,像水花一样干净,迅速扩散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可天才也有低谷,尤其是18岁这个年纪,正是身体、心态最容易起波动的时候。
最近几个月,有关她的新闻,已经不再是“夺冠”“破纪录”,而是“发福”“不自律”“放飞自我”。
有人截图她没参赛的照片,说她圆了,暗戳戳地质疑她是不是飘了。
这话要是平时网友嘴快也就算了,但连着几个月都在炒,难免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网络对运动员的耐心很短。
你成绩好时,哪怕你吃两碗米饭都有人夸“补充能量”;你成绩一落,哪怕你喝杯奶茶都会被放大成“不自律”。
全红婵就是这么被推到舆论风口的。
今年她缺席了两场重要比赛,本来运动员的训练安排外人很难懂,但网友不管,直接把“缺席”贴上了“懈怠”的标签。
尤其是新加坡世锦赛,她没去,队里其他人拿了好成绩,她又被拉出来做对比,仿佛她的名字天生就是衬托别人的背景板。
这种对比杀伤力极大——从“掌上明珠”到“问题少女”,转变只需要几张照片和几条评论。
外界的评价像潮水一样压过来,一个18岁的女孩子,哪怕再强的心理建设,也会被冲得东倒西歪。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跳水皇后”高敏站出来了。
8月初,她作为成都世运会的旗手出席活动,被问到全红婵的情况。
很多老一辈运动员面对这种敏感问题,要么打太极,要么模糊带过,但高敏直接切进了关键——她说,这对女运动员来说太正常了。
她解释,女孩在发育期,身高体重的变化不可控,有些动作受影响很正常。
这时候最关键的是教练的引导,否则运动员一个人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甚至她还说,现在不参赛反而是好事,等调整好了再回来,状态可能比以前更好。
这话一出,不光是给全红婵挡了一轮子弹,更是帮她正了名。
因为这不是粉丝的护短,也不是情绪化的护犊子,而是站在专业和经验角度的判断。
高敏自当年就是用金牌证明过的女人,她知道这个阶段该怎么过。
高敏的观点,也让人想起不久前陈若琳说过的一句话。
有人问她怎么看全红婵,她很笃定地回答:“她是很有天赋的运动员,对自己要求也很高。”
这不是客套,而是了解一个人之后的结论。
陈若琳多次表示,全红婵是她最省心的队员之一,这意味着她训练态度、纪律性都在线,不是网友嘴里那个“摆烂”的样子。
外界总喜欢把运动员的状态简单归因——胖了就是不自律,瘦了就是刻苦。
可实际上,竞技体育的周期性和身体机能变化,远比外人想象的复杂。
陈若琳的那句评价,其实是在告诉大家:别被表象带着跑,她自己很清楚在做什么。
全红婵这段时间虽然没比赛,但不是在家躺平。
她已经在备战全运会,每天按部就班训练。
只是她也知道,训练很苦,如果每天板着脸,自己都会被压垮,于是她用另一种方式调节——搞笑。
8月10日,她在社交媒体上和小师妹蒋林静拍了个转场视频。
开头是穿着绿色苹果睡衣、套着可爱特效的全红婵,笑得眼睛眯成月牙。
音乐一转,她变成戴着小黄鸭帽子的小狗卫衣女孩,背着同色小包,一脸调皮。
小师妹走的是清新路线,蓝衬衣配蓝裙子,渔夫帽一戴,像刚从海边吹风回来。
两人笑闹着完成拍摄,画面里看得出她的身形已经瘦了不少。
对比之前被拍的照片,腰线更明显,整个人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这就是她的应对方式——不去在意外界的噪音,用自己的节奏走。
竞技体育最大的残酷在于,你永远是在被比较。
东京的惊艳一跳,成了她一生的标签;巴黎的双金,让她被推成了“无敌少女”;可状态稍有起伏,立刻有人用这些光辉时刻反衬你现在的“不行”。
这种心理落差,比训练的疼还要难熬。
但高敏和陈若琳的态度,给她撑起了一个保护圈。
一个用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她,这很正常;一个用知心人的口吻告诉大家,她有自律、有担当。
这种支持,比任何一句空洞的“加油”都来得实在。
全红婵才18岁,人生的跳台才刚搭好。
一个运动员的价值,不该只用当下的成绩衡量,也不该被几张照片和几句刻薄话定义。
她的低谷期,也许只是蓄力期。
等到她在全运会或者更大的赛场上再次腾空,那些今天质疑她的人,可能又会把“水花消失术”刷上热搜。
在这个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她自己没放弃自己。
而高敏、陈若琳这样的前辈,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她——走你的路,别被噪音打乱节奏。
这才是一个冠军该有的路,也是一个冠军身边该有的人。
更新时间:2025-08-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