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桌上刚握完手,转身就亮刀子。9月刚结束的中美第四轮经贸谈判传来表面缓和的气氛,可没多久,美国媒体曝出新动作: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被特朗普团队推到前台,准备收购长江和记实业在23个国家的港口资产,背后还牵扯上了五角大楼。
一边说合作,一边伸手抢港口,戏码就这么上演。这事不仅关系到中国在海外的商业布局,更直指全球海上运输的命脉。美国究竟打的什么算盘,中国又该怎么看待?事情值得仔细掰开来聊。
根据路透社9月17日的报道,贝莱德和长江和记实业的港口资产交易居然在谈判结束后火速推进,涉及的范围横跨23个国家。匿名的美方官员直接称之为“战略计划”,这话一出来,局势算是点明了。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早在7月就披露,澳政府以所谓安全为由,单方面收回了中企经营多年的达尔文港。再往前看,美国国防部在《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中不断渲染中国造船业“产能过剩”,然后美国海事局在8月下的行政令里,对中国船只征收额外港口费。
几块拼图拼在一起,就能看出美国动作的连贯性:口头上谈合作,暗地里在商业和军事层面联手出招。从规则上说,美国自诩“市场经济”,讲契约精神,可一旦牵扯到中国,他们立刻翻书撕页。所谓“安全原因”成了万能挡箭牌,眼下的港口争夺就是典型例子。
谈判结束后立刻放出交易风声,时机拿捏得很讲究,既是试探中方底线,也是想先制造既成事实,让中方反应慢半拍。这就像下棋时说一句“和气生财”,手底下却多伸出一子。外面看是缓和,里面其实在加码。
要理解美国为何在港口问题上如此执念,还得翻一翻历史账本。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研究所的报告就写得很直白:控制海上航道,就等于握住全球经济大动脉。所以这三十年,美国通过军事同盟在全球布点,从马六甲海峡到波斯湾,关键要道几乎都有美军影子。
再看中国走的路,更多是通过合法投资和合作获得港口权益。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由中远集团参与改造,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是“一带一路”代表工程,这些项目都是公开透明的商业行为,符合国际法和东道国法律。
偏偏在美国嘴里,变成了“威胁”。这种把别人的商业当战略、把自己的霸权说成安全,看似有理,实则心虚。美国军方的角色尤其微妙。特朗普任内一直给军工产业输血,要钱要政策,总要个理由。眼下,五角大楼渲染“中国威胁”,就为国会预算预留铺垫。
国会的《海上竞争力法案》提案里,造船经费预算硬是增加了12%。这背后是军工复合体的合唱:给中国贴上“危险标签”,换来实际利益。对于特朗普本人,这更是一石二鸟,既能满足“制造业回流”的口号,又能安抚国内产业和选民。
讽刺的是,美国拉拢盟友的方式往往是下硬命令。澳大利亚突然收回达尔文港的举动,本质就是被迫站队。
这事在《金融时报》的社评里就被点破了:“契约精神”成了受害者,澳方信誉严重受损。美国的施压让盟友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规则环境,长远看,这种霸道手法只会拔苗助长,把盟友的疑虑越推越深。
面对美国的连环动作,中国并没有被牵着鼻子走。9月18日,中国商务部的发言很明确:正在密切关注港口交易进展,坚决维护中企合法权益。香港特区政府也同步表态,会依法审查涉及本地企业的跨国交易。这种处理方式保持了冷静和规则框架,不给对方制造口水战的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也将对美国的歧视性港口费政策在世贸组织内提起申诉,让事情回到国际法和多边机制下解决。
这一冷一热的组合拳,既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必要手段,也展现出一种战略定力。相比美国的零和思维,中国强调的是规则导向和合作共赢。比如在“一带一路”的港口建设中,中国不断推动透明化和标准化,尽可能把合作做成大家都有蛋糕吃,而不是一家独吞。
放眼更大的格局,中美港口博弈不是孤立的商业之争,而是单极霸权和多极合作的正面碰撞。美国习惯用“安全”当借口来霸占资源,而中国选择用“发展”吸引伙伴。
哪个模式能走得更远,答案几乎不言而喻。对中国来说,保持定力,不被暂时的压力带偏,将法律渠道、外交谈判和国际合作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长远之策。
这场港口博弈,让人看清美国的套路:谈判桌上强调合作,转身就挥剑。中国的应对思路也同样明显,既坚持规则,也保持开放,不让对方得逞。
越是眼下风高浪急,越需要清楚明白:真正能推动世界前行的,不是霸权胁迫,而是多边合作。港口只是一个切口,更大的考验在后头。而能不能挺住阵脚,正是大国气度最直接的体现。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 英媒爆料:美国盘算在全球范围内针对中资港口使阴招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